原平市职业学校举行期末总结表彰大会

原平市职业学校“庆元旦、迎新年”联欢晚会合影留念

原平市职业学校举行2023年期末总结表彰大会

1月23日,原平市职业学校举行期末表彰大会。大会对本学期取得优异成绩的“三好学生”、学生会优秀干部、学习标兵进行了隆重表彰。

原平市职业学校举行“喜迎元旦,唱响红歌”大合唱比赛

原平市职业学校开展党员志愿者除雪活动

[{"type":"text","content":"12月10日晚,原平普降大雪。“闻雪而动,迎雪而上”,为贯彻落实原平市应对暴雪天气紧急视频调度会的精神,11日上午,原平市

原平市职业学校 举行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会操表演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防意识与团队意识,强健体魄,锤炼意志,9月8日上午,原平市职业学校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会操表演在操场隆重举行。校长王鹏飞发表了讲话,办公室

原平市职业学校举行期末考试总结表彰会

为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7月2日上午,原平市职业学校隆重举行了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考试总结表彰大会。本次活动为获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儒家的智慧 中国的智慧讲座之二

儒家的智慧 中国的智慧讲座之二

2014年03月28日 18:51:51 访问量:355
崇尚道德价值和群体意识 ——儒家的智慧  中国的智慧讲座之二 (2014-1-3 8:30:00)蒋念祖

春秋末期由孔子(前551—前479)创建的儒家学派的思想主旨,可以概括为“爱人”与“知天”。“仁者爱人”,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同时,对上天和鬼神保持着敬畏和存疑的理智态度。“儒”,本是殷周时代参与仪礼操持的巫祝史宗一类的知识分子。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遭到了空前破坏,孔子适时地创办私学,广招学生,并以礼(礼节仪式和制度规范)、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算术)等“六艺”教人。因孔子青年时曾从事过“儒”这种职业,人们便把由孔子所创立的“以六艺为法”的学派称作为儒家。先秦儒家哲学是先秦的“显学”之一,主要代表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一、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的万世师表

孔子思想富有深邃的哲理,涉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教育等诸多方面,为后来儒家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基本的方向和道路。

()仁学

“仁”的概念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说文·人部》:“仁,亲也,从人从二。”即指二人(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但孔子第一次对这种亲爱关系的实际内容以及它与政治伦理原则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系统的阐发。

1.仁的基本含义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了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孔子将“爱人”这种源于血缘、出自内心深处的平和、谦恭和亲热之情,向社会扩展为一种相当普遍的感情,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

仁爱在孔子具有一般的人类之爱的意义。仁爱思想体系的产生,对统治者来说,要谋求社会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考虑“人”的要求。孔子是宗法等级制的拥护者,但是他也清醒地看到这一制度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

在孔子看来,仁爱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以下只注篇名);只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才能够“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心中有一种“人”的平等与亲切之情,因为把“人”和“己”视为一体,所以“人”应当尊重“人”。这种以己推人的情感是建立伦理的基石。那么仁爱既是出于彼此相爱的人格相互尊重的需要,又是一种“为仁而己”的道德自律,而非谋取利益的手段。

儒家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突出了仁爱的等级差别思想。墨子曾以“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墨子·非儒下》)来概括儒家仁爱观的宗旨,应当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的。稍后的儒家经典《中庸》则进一步申明了这一原则。《中庸》称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去声,差等),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和等级的差别决定着人实际被爱的程度,这是社会的宗法等级关系在儒家仁爱中的真实的反映。

2.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仁爱观的直接目的,是想要通过调节上下尊卑间的人际关系,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差别,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政治秩序,防止“犯上作乱”。

孔子所提倡的礼主要是周礼。因为周礼既是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统治经验“制礼作乐”而建立起来,同时又是当时惟一可以参照的典章制度。所以,“吾从周”既是一种政治理想,又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和操作性。孔子关于仁、礼的关系的核心命题是“克己复礼为仁”(《颜渊》)。他希望通过各个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行为的自觉约束来回复到周礼的规范。同时重视这些规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和观念,以及这种思想观念对社会秩序的意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的是形成整个社会井然有序的等级结构;而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活动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是培养人遵循礼节的自觉习惯。如果人们都以践行周礼为己任,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举止,天下便会是一个仁爱和睦的社会,“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同上)。孔子曾两次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因为他清醒的认识到,礼仪不只是一种动作、姿态和规范,而是象征了一种秩序,保证这一秩序得以安定的是人对礼仪的敬畏和尊重,而对礼仪的敬畏和尊重又依托着人的道德和伦理的自觉,没有这套礼仪,个人的道德无从寄寓和表现,社会秩序就无法得到确认的遵守。礼制是贯彻实施仁爱的手段和保障,仁与礼之间是一种相互发明的关系。

3.仁民与德治

仁民即对民施之以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管理学意义,就在于它是统治者自觉地从被统治者的立场出发进行换位思考的结果,目的在于由“我欲仁,仁斯至矣”(《述而》)引出“得众”“使民”,从而实现“忠君”而“弗畔(叛)”。孔子认识到,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有相互尊重的需要。人只有在被尊重的前提下,他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使个人和国家的需要最终统一起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治理国家的不同决策,如热爱并专心工作,节省财用和爱惜民力,中心都是一个“爱”字。而其实施,则又取决于统治者个人的人格感召和道德表率作用。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由于统治者的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对人民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故为政之要在于正己,正人先须正身。弟子子路问政,孔子以“先之”、“劳之”、“无倦”作答,若需民行,己需先行;而一旦己先行,民不但跟随而行,而且虽劳无怨。“政(正)”的内涵,在儒家是一以贯之,即“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统治按照统治者的示范行为去行动。如此则国家没有不能得到治理的。所以孔子反对单纯采用刑罚镇压的手段来治理国家,因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德治可以使民心服,而心服是社会国家政治稳定的根本保障。

(二)“敬鬼神而远之”的天人观

天人关系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论天人关系是在殷周以来的天命观的基础之上加以因革损益的结果。

孔子的天人理论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型的天人观。孔子的天人观具有矛盾的性质。他肯定天(命)是至高无上的价值理想,“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故人们应当敬畏天命、敬畏大人和敬畏圣人之言。“三畏”之中,敬畏天命是第一位的,因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人的努力、包括祈祷在内只有在遵从天命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在孔子看来,天命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意义。他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天是通过四时百物的生长发展来表现出自身的存在的。这种客观必然对人事来说,具有支配人的命运的作用,弟子所说的“死生有命,福贵在天”便表达孔子的这一方面的思想。但天命对孔子而言也是某种精神的依赖,他以为天既赋予他保存周文化的使命,人们自然就不敢违背天意而戕害他。一切都是遵循天命的必然的过程:“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宪问》)

天命在孔子又是可认识的。孔子自诩“五十而知天命”,所以尽管他敬畏天命、鬼神,但又力图与之疏远,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人事。“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便是典型的表现。孔子从客观必然的角度来规定天命,并从此出发去处理天与人的关系的天人理论基本定位,对后来儒家的天人观有较大影响。

 ()中庸之道。在哲学上,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就是以中为用的意思,所谓“中”就是折中、平衡、不偏不倚。孔子的中庸思想难免有形而上学的消极因素,但是其中又包含着丰富的辩证的观点,他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力戒片面,追求适中,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过犹不及”,“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等。而且孔子一方面强调执中,另一方面又强调权变,并不拘泥、顽固,如“无适无莫”,“无可无不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等。在孔子思想中,中庸之道这里不仅是一套思想方法和处世原则,而且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仁学的组成部分。对于如何实现仁,孔子曾经答以“忠恕”二字,然而,真正实现“仁”的境界,既需要“极高明”,又需要“道中庸”,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实现人生的超越:这成为孔子及其后来的儒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

    孔子对中国的文化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首先是创办私学。孔子以前,受教育的是少数贵族的特权。孔子早年便创办学校,教授学生,据说他有弟子3000,其中贤弟子72人。在教育思想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这对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文化下移,具有重要的意义;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因材施教、“循循然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其次是开创了儒家学派。儒家到了战国以后,形成以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大流派,以及众多的分支。各个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宣传孔子学说的某一方面,扩大了孔子学说的影响。尤其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定于一尊后,儒学便成了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

再次是整理古代文献。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编纂了不少教材,这对我国早期文化典籍的保存起了积极的作用。司马迁认为古诗原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删取,最后定为305篇,编成《诗经》。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而成的书,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共20篇,均以该篇的前两、三个字为篇名。其体例为语录体,也有部分对话体。当代著名学者李泽厚曾这样评价儒学圣典《论语》:

尽管我远非钟爱此书,但它偏偏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我至今以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抵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不但自汉至清的两千年的专制王朝以它作为做官求仁的人学初阶或必修课本,成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言行思想的根本基础,而且通过各种层次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以及他们撰写编纂的《孝经》、《急就篇》(少数词句)一直到《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以及各种“功过格”等等,当然更包括各种“家规”、“族训”、“乡约”、“里范”等等法规、条例,使儒学(又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的好些基本观念在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解释下,成了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思想意识的指引规范。……《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论语今读·前言》)

孔子不仅属于中国,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影响。至今仍有学者提倡孔子思想,希望用儒学说挽救西方的道德危机。

附录:《论语》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了知识就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人家不了解自己而不恼恨,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且说话小心谨慎,到道德高远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译文】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站稳社会,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凡是听到的都能明辨是非,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在温习旧知识时,能够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停滞不前。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智慧啊!
9.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早晨知道了真理,当天晚上死去也就值得了。
1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译文】君子关怀思念道德,小人怀恋眷恋故土;君子关心刑法恰当否,小人关心私利足够否。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财利。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看到贤人就应该考虑怎么样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从内心反省自己。
13.父母,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译文】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游历,如果非得出门远离父母,一定讲清去处。
14.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郑重而做事要勤奋敏捷。
15.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译文】有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人和他相处。
1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里仁》)

【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
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

【译文】聪敏勤勉而且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请教为耻。
18.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译文】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1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质朴多于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匀称,才是君子。(《雍也》)
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知道懂得的,不如喜欢爱好的;喜欢爱好的,不如以此为乐的。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雍也》)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知识,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而不知道疲倦。
2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雍也》)

【译文】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点拨他。列举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就不再教育他了。
2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想天上的浮云一般。

2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述而》)

【译文】用起功来,连饭都忘了,快乐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快老了。
2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有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
2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小人总是忧愁。
2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译文】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弘大而有毅力,因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
2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述而》)

【译文】坚定信念,勤奋好学,誓死守卫完美的大道。不去动荡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不太平就隐居起来。国家太平,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不太平,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3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述而》)

【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谋划那个职位上的事情。
3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

【译文】(老师的学问道德)越仰望越觉得高,越钻研越觉得艰深。
3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一国军队可以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主张。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译文】天气寒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译文】聪明的人不至疑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3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译文】不合礼的事情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3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译文】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37.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译文】生死由命运主宰,荣华富贵由上天安排。
38.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译文】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难以存在。
3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相反。
40.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译文】君子用学问文章结交朋友,用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4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子路》)

【译文】如果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兴盛不起来;礼乐不兴盛,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行动。
4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译文】当权者自身行为正当,不发布命令,事情也会行得通;当权者自身行为不当,即使三令五申,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43.言必信,行必果。(《子路》)

【译文】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办事情一定要果断。
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译文】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做得恰到好处,却不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4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译文】君子安详舒泰却不盛气凌人;小人盛气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46.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译文】有道德任一定有名言,有名言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47.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译文】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做到,富裕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4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译文】工匠想把活做好,必须先把他的工具磨锋利。
4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5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译文】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5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译文】君子不会根据会讲话举荐他,也不会因为人不好而不采纳他正确的言语。
52.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译文】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谋略。
5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

【译文】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够弘扬人。
5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译文】错了而不去改正,才叫过错。
55.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译文】君子忧患大道而不担忧贫困。
56.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译文】遇到行仁义的事情,不向老师谦让。
57.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译文】见解不同,不相互商议。
5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译文】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平均,不担忧寡少而担忧不安定。
59.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译文】君子有三项禁戒,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禁戒好斗,到了老年,血气衰微,要禁戒贪得。
6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译文】三种朋友有益,三种朋友有害。朋友正直、朋友诚实、朋友见闻广博,是有益的;朋友奉承、朋友谄媚、朋友圆滑善辩,是有害的。
61.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

【译文】侍奉君子有三种过失,还没有讲到就说了叫做急躁,已经讲到了却不说叫隐晦,没见到神态就说话叫做盲目。
62.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

【译文】天生就懂得的人最优秀,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
6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译文】每天知道所未知的,每天不遗忘所学得的,可以称为好学了。
64.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译文】出仕而有余力的就学习,学习而有余力的就出仕。《论语·子张》

6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蚀、月蚀,有过错的时候人人都见到,改正的时候人人都敬仰。
66.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译文】不知晓命运无法成为君子,不知晓礼仪无法处事立身,不知晓言谈无法了解别人。

编辑:后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原平市职业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原平市城西沙晃村西 招生热线:0350-836301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