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黄老思想一度占统治地位,陆贾和贾谊提倡儒学,但是他们的儒学都是从实际的功利出发,在倡导儒家仁义德治、礼法教化的同时,吸收法家思想和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进行儒、道、法的合流。汉武帝即位之初,有意改变以黄老思想为指导原则的方针,试图建构新的指导思想,经过激烈的斗争,武帝与建元六年,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确立了尊儒的方针。然而这个“儒”实为以董仲舒、胡母生等人为代表的、融合了法家和阴阳家的今文经学(以公羊学为主),从此,儒学走上了直接与政治结合,为政治服务的经学化道路。在董仲舒的思想中,儒、道、法、阴阳熔为一炉,建立了以天意为中心、以阴阳五行为思想框架、以儒家伦理纲常为主要内容、以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为基本特征的神学经学体系。汉代哲学争论的中心仍然是天人关系问题,这种争斗始终存在着目的论和自然论的分立。持目的论的主要是以董仲舒的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派,持自然论的有王充等人。
第一节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董仲舒融合道、法、阴阳,实现儒学的政治化
董仲舒(前179~前104)是西汉时期最有影响的儒家思想代表。他保存下来的著作有《春秋繁露》一书和《举贤良对策》三篇。
(一)“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主张
董仲舒生当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势强大,武帝一反汉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政策,在内政外交和文治武功方面都大有作为,于是汉初流行的黄老思想不再适用。董仲舒将传统儒学加以改造,一方面积极提倡政治和思想上的一统专制,一方面为他的政治主张建立起一套天人感应目的论的理论基础,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的需要。
董仲舒认为,要实现中央集权,必须要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人们的思想。他援引《春秋公羊传》的说法,强调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即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法则;可是现在人们各执己见,政府朝令夕改,百姓无所适从;因此,凡是不属于“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思想学说都是邪门歪道,应当禁止。董仲舒的建议受到汉武帝的采纳,自此儒家学说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君权神(天)授说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混乱,当汉朝作为一个大统一的国家需要民族的权威与象征,需要观念的统一于协调,需要社会的安定与秩序时,君主的地位被凸现出来。所以,董仲舒强调“强干弱枝,大本小末”,而在“人”、“君”、“天”三者中,“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申君,屈君而伸天”这是《春秋》大义所在。
董仲舒把君主说成“天命”或“天意”的执行者。他认为,一个人成为君主,并非人力所能,而是由于禀受了天命;君主执掌生杀大权,发号施令,统治天下,他的权力是“天意之所予”;君主居于上天和人民之间,上天的意志通过君主而贯彻到人间;君主号称为“天子”,上天与天子犹如父子关系,儿子遵从父命,君主服从天命;君主与人民的关系也是一样,天下之人都要服从于君主,这就好比孩子归顺父母。这种君权神授的观点,无非是说君主是执行天意的,而天意又是不可抗拒的,因此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君主的统治。
(三)天人感应说
为充分论证他的君权神授说,董仲舒从儒家立场出发,继承西周以来的天命观,结合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当时的科学知识,提出了一套天人感应目的论学说。
1.天意决定万物和人事
董仲舒认为,宇宙万物中天是最高的主宰者和创造者,是至高无上的神。他说:“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顺命》以下只注篇名)。天有情感、有意志、有目的、有道德,天意通过自然和人间的秩序体现出来,从阴阳五行的秩序到自然界的变化,以至人类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无一不是天意的安排。例如,阳代表天的恩德,阴代表天的刑罚,阴阳的秩序是阳尊阴卑,因为天意决定了阳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阴总是居于辅助的地位;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相生相胜(相克),五行相生体现了天的恩德,五行相克体现了天的刑罚;春是天的“爱志”,夏是天的“乐志”,秋是天的“严志”,冬是天的“哀志”,四季的变化就是天的喜、乐、哀、怒表现;天为了养活人类而创造五谷、生育万物,天提供物质利益养来活人的身体,赋予人精神上的道义来维持人的精神。总之,人所面对和享有的一切都是天所提供安排的,因此天就代表最高的道德,这个道德就是“仁”,所以说“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王道通三》)。
2.天人相副
按照他的观点,既然人是天所创造的,那么人自然在各个方面都与天类似,人就是天的副本,这就叫做“人副天数”。具体地说,在人的身体方面,一年有366日,人体也有366个小骨节,这是“副日数”;一年有12个月,人体也有12个大骨节,这是“副月数”;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醒)瞑(眠),等等。在人的精神方面,天有寒暑,人有喜怒;天有阴阳,人有哀乐;天有冬夏,人有刚柔;天有度数,心有计虑;天尊地卑,行有伦理,等等。人完全是按照天的模型复制而成的。整个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则是一个小宇宙,小宇宙是大宇宙的缩影,二者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结构特征完全一致,因此它们是同类的。
3.天人感应的具体内容
董仲舒在论证了天人同类之后,又进一步解释了“天人感应”的具体内容。首先,他肯定同类的事物之间有着相互感应的关系,如声音的共鸣、天气对疾病的影响等等,都属于“物之以类动者”,他把这类现象称为“同类相动”。其次,他运用“同类相动”的原理来说明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在他看来,人既然与天同类,那么人的命运自然就与天连在了一起:“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人副天数》)。那么天与人是怎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呢?他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举贤良对策》一)。这里所谓“道”就是指仁义道德和礼乐教化。他认为天是一个冥冥之中有意志的监督者和主宰者,它任德而不任刑,好生而恶杀。人,特别是人间的统治者如果不行仁义,施行“虐政”,那就违反了天意,于是招致自然灾害,而灾害的出现就意味着天对人发出了“谴告”;如果人受到谴告仍不悔改,那么天就用怪异现象对人进行威吓;如果人受到威吓之后还是不能改正,那么人就会遭受“伤败”、“殃咎”,作为统治者来说,也就是要遭到国家灭亡、政权垮台的下场。反之,如果统治者施行德政,那就是顺从天意;顺从天意就可以得到天的奖励,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就是所谓“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目的论学说里既有丰富的系统思维,也有荒唐的类比。他把天加以神化,一方面是要通过天来提高人间统治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是要借助天来威慑和约束人间的统治者。但是在封建社会中,他前一方面的意图被封建统治统治者有效地利用而成为现实,而后一方面的愿望则根本不可能实现,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空想。
董仲舒把儒家学说和阴阳家的学说结合起来,发展了儒家学术,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大统一的历史背景,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董仲舒这里,儒家的思想学说终于形成了理路贯通、兼备形上形下、可以实用于社会的国家意识形态,完成了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过渡。胡适先生说,董仲舒等人“不但建立了汉帝国的一代规模,还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政治思想与制度”。
附录:董仲舒的名言
1、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2、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3、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4、教化立而奸那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好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5、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6.人甚有利而无大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
7.人之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
第二节 对自然生成的理性思索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王充(27~100?)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出身于“孤门细族”,他的学统出自儒家,但是信奉道家,著有《论衡》一书。
在他生活的时代,谶纬迷信和天人感应目的论大肆泛滥,王充对这些虚妄的谬说深恶痛绝。他继承道家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和荀子天人之分的观点,提出元气自然论的世界观学说,对天人感应目的论和谶纬迷信的谬论进行无情的批判。
(一)元气构成论
王充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元气”如同云烟,细微无形,弥漫无际,充斥于天地之间。他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篇》,以下只注篇名)就是说天地是蕴涵元气的自然实体。他又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自然篇》)在他看来,天上的气有向下沉降的运动,地上的气有向上蒸发的运动,上下之气互相交合,于是形成了万物。王充所说的“气”或“元气”,相当于一种原始的物质元素,他认为这种物质元素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构成万物的质料。
万物由“气”构成,那么人的情况又是怎样呢?王充把人看做万物的一部分,他说:人,物也。物,亦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道虚篇》)。这种说法不仅肯定了人和物的同一性,而且否定了人间统治者的特殊性,它对于君权神授说是一种大胆的挑战。既然人是万物的一种,那么人和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元气而成。在他看来,人只能”因气而生”,这就好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如果没有气,那就不会有人。
王充肯定人和万物有相同的一面,同时也承认人与万物有不同的一面。他认为人是“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辨祟篇》),知识、智慧、精神使人与万物区别开来。那么人为什么会有精神呢?这是因为人禀受了一种特殊的气,他称之为“精气”。精气是一种精微细致的气,它附着在人体当中,能够发生精神作用,所以说“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论死篇》)。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有别于万物,就在于人所禀受的气不同于万物所禀受的气。
在王充看来,气的多样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气有精粗之分,人和万物对于气的禀受也有厚薄多寡之别,不同的气就构成了不同的物种,天地间的事物无论怎样千差万别,都是一气之化,即使像万物之中最为高贵的人类,也同样要“秉性受气”而生,因此一切事物都统一于气。
(二)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
王充自觉地运用道家自然无为的观点批判天人感应目的论,指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实体,气化流行、万物产生乃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非天意的创造安排。他公开声明,自己的观点“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也”(《自然篇》)。
天人感应目的论认为,天不仅有意识地创造了人类,而且创造出维系人类生存的五谷丝麻。王充认为这种说法既混淆了天和人的界限,又违背了道家的天道自然之义,是一派胡言。他继承荀子天人之分的观点,认为天道无为,人道有为,天人各有职分,不可互相代替。人的职能是利用自然,例如播种耕耘是“人之为也”,而谷物的生长则是自然的过程,如果以人为代替自然的话,那就如同揠苗助长一样地荒唐。反之,天的法则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天之道也”(《初禀篇》)。所谓“自然”、“无为”,就是指天生万物并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万物产生于天地之间,就像夫妇“合气”而生出孩子一样,完全是自然生化的过程,而非上天操纵。那么何以见得天是自然无为的呢?首先,天“无口目之欲,于物无所求索”,动机和手段都不具备。其次,万物的产生可以说是天体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天体的运动变化实际上只是“施气”而已,由于气具有“恬澹无欲,无为无事”的特性,所以天体施气、万物化生的过程也是自然无为的。儒者把天说成有意志、有作为的人格神,实际上也就是把天混同于“农夫桑女之徒”了。
王充又根据元气自然论批判天人感应目的论的谴告说。他指出,所谓“灾异”的出现,完全是“气自为之”,并非上天所为;制造灾异以施行谴告本来属于人所从事的“鄙事”。他说:“天尊贵高大,安能撰为灾变以谴告人?”(同上)假如上天真的有知,那它完全可以让那些圣贤之人担当君主,用不着自己参与人事,何必要让那些愚蠢而又缺德的人成为君主,然后又不辞辛苦地对他们进行谴告呢?谴告之说完全是按照人间的事情比附制造出来的,而这种荒谬的说法之所以被制造出来,恰恰是由于世道的衰微,“末世衰微,上下相非,灾异时至,则造谴告之言矣”(同上)。王充由此得出结论:“谴告之言,衰乱之语也”(同上)。灾异不是上天对人的谴告,同样的道理,所谓“祥瑞”也不是上天对人的奖励。如果祥瑞与良好的人间政治同时出现的话,那不过是偶然的巧合而已。
天人感应的说法认为,人的“至诚”可以感动上天,王充认为天人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感应的问题。他说,当人面对一个水果时,不管心里多么“至诚欲之”,如果不动手拾取就无法吃到那个水果。尽管近在咫尺,可是人的至诚也不能使它有丝毫的感动;天体广大辽远,其气苍茫无际,人的至诚更是于事无补。
(三)无神论思想
王充还根据元气自然论批判谶纬迷信,提出无神论。谶纬迷信为了加强统治阶级的权威性,往往把帝王神秘化,说成是人与异物交感的产物,例如尧被说成是尧母与赤龙交感而生,刘邦被说成是刘母梦中与龙交感而生,等等。王充指出,只有同类的东西之间才能交感施气,可是龙与人不同类,“何能感于人而施气”(《奇怪篇》)。龙其实不过是兽类,把帝王说成是龙种,那就等于把帝王说成是禽兽生成的杂种。
他认为,天道自然,风雨变化自有其时,企图通过祭祀来改变天气是徒劳无益的;对祖先的祭祀只是怀念祖先的一种仪式,并不是说通过祭祀就真的可以得到祖先神灵的保佑。因此,用祭祀求助于鬼神是没有效果的,重要的还是依靠自己:“夫论解除,解除无益;论祭祀,祭祀无补;论巫祝,巫祝无力。竟在人不在鬼,在德不在祀,明矣哉!”(《解除篇》)
王充认为人和物是一样的,既然物死之后不能变成鬼,那么人死之后也不能变为鬼。他又用精神依赖于形体(身体)的关系说明人死无知、不能为鬼。他说:“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同上)就是说人死之后精气消失,形体腐朽,精神不复存在,那又何来有知之鬼?既然鬼根本就不存在,那么自然也没有所谓鬼能害人之事。最后,他指出鬼的观念完全是由于人的疾病所导致的妄想,说人有病的时候就容易恐惧,“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订鬼篇》),所谓活见鬼不过是这样一种“虚见”而已。
王充用细微无形的元气说明万物的构成,和以往人们把某种有形的物质形态作为万物本源的世界观相比,在理论上更为圆通。他的元气自然论为后来以气为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式。
但是,元气论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它仍然是把一种有限规定的特殊物质看做万物的本原或本质。还不能在一般与个别、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达到对万物本源的理论概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则要求突破有限,追求无限,在更抽象的意义上探寻世界的本体,于是魏晋玄学本体论就在哲学史上逻辑地出现了。
王充的名言:
1、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2、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3、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
4、寒不累时,则霜不降;温不兼日,则冰不释来自****
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来自。
6、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来自。
7、足不强则迹不远,锋不利则割不深。
8.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始。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