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原平市职业学校举行期末表彰大会。大会对本学期取得优异成绩的“三好学生”、学生会优秀干部、学习标兵进行了隆重表彰。
[{"type":"text","content":"12月10日晚,原平普降大雪。“闻雪而动,迎雪而上”,为贯彻落实原平市应对暴雪天气紧急视频调度会的精神,11日上午,原平市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防意识与团队意识,强健体魄,锤炼意志,9月8日上午,原平市职业学校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会操表演在操场隆重举行。校长王鹏飞发表了讲话,办公室
为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7月2日上午,原平市职业学校隆重举行了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考试总结表彰大会。本次活动为获得
博文 |
·兼爱与三表 ——墨家的智慧 中国的智慧讲座之六 (2014-1-3 8:42:00)蒋念祖 兼爱与三表 ——墨家的智慧 墨子(墨翟,约前478—前392)早年“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因不满于儒家的尊崇周礼,于是“北周道而用夏政”,创立了墨家。墨家的治学宗旨是与儒家正相反的。孔子隆礼乐,墨子非礼乐;孔子“知命”,墨子非命;孔子厚葬,墨子薄葬;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墨子则要“明鬼”,等等。墨家也是先秦自觉讲求逻辑学和知识论的学派,(墨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形式逻辑的人)它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兴趣,在中国哲学中是罕有的,而与古希腊以知识论为主、面对自然的倾向倒相当接近。但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历史最终没有选择墨学,而是选择讲道论德的儒学成为了中国哲学的主干。 一、兼相爱与兴相利 兼爱是墨子思想的中心,也是墨子一生从事政治和学术活动的归宿。墨子认为国家之间的征战,君臣上下的篡乱,家庭人伦的不合,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其实都是由相互之间“不相爱”而产生的。而医治的药方,就是“兼以易(代替)别”。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不分差别彼此而普遍相爱的“兼爱”思想,要求“视人之国若视其(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以下只注篇名)。因为人与人之间本是平等的关系,通行的应当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的原则。在如此的社会图景下,先秦时期激烈的征战、劫夺、欺诈等人类社会的恶习都被消除了,“天下之人兼相爱”,到处是一遍和睦美好的景象。 但是,墨子讲仁却反对礼,认为儒家讲礼是“糜财而贫民”,“伤身而害事”,亲亲尊尊之礼制正是维护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故要求打破等级任用贤才。墨子“兼爱”观的实质,在思想上是以博爱取代自私之爱,在政治上则是以任人唯贤代替任人唯亲,要求打破臣父子的上下尊卑和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的桎梏,这就与儒家的亲亲尊尊主张形成了正面的冲突,所以遭到了儒家的激烈反对。 儒家从重义轻利出发,肯定爱人的高尚情感,而贬低物质利益对人的意义。孔子便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将仁义与利益对立。墨子的兼爱则十分注重物质利益的作用:“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下》)故墨子反对将仁义与利益割裂开来,而主张双方的统一。“兼相爱”之因在他能够导出“交相利”之果。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之》)墨子的仁义绝不是道德的清淡,“亏夺民义食之财,仁者弗为也”(《非乐上》)。仁义所以值得倡导,正在于它的价值就是对人有利:“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耕种》)“兴利除害”在墨子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兼爱主张能得以实现的利益保障。在他眼中,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本来就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虽然存在着等级和从属的关系,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互相亲爱,这是他们各自的利益使然。即爱人者心被爱,利人者必被利,害人者也必被害。所以墨子对实现他的主张抱有充分的信心。 墨子提出的兼爱作为一种价值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缺乏必要的生存基础,只是到了近代的新的历史时期,才又重新发出它的思想光辉。 二、非命与天志 战国初年,天命论的思想还非常浓厚,孔子“三畏”的首畏就是“畏天命”,而自孔子开始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的宿命论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墨子则可以说是最早自觉地批判天命论的思想家。 (一)强力胜天命 墨子认为人可以以强力战胜天命。社会政治的好坏,在他看来与天命无关,而在于人为。桀纣与汤武,一治一乱,“此世未易,民未渝(变),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非命上》)。不是命、而是统治者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的治乱兴衰。故敬畏天命是无益的,所谓“命”的概念,是统治者用来迷惑民众的。墨子遂提出了“强力”的概念来与天命抗衡。 墨子认为,动物完全依赖自然而生存,人却与此不同:“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上》)。人是以“力”去证明自己生存的理由的,所以根本谈不上天命的问题。在这里,所谓“力”,实际上也就是劳动,劳动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手段,“不与其劳而获其实”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墨子的强力观不仅要与自然抗争,而且也是对不劳而获的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抨击。故与儒家的“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治则治,命乱则乱”相对应的,是墨子的“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治,不强必乱”(《非命下》)的强力胜天命的观点。 (二)天志明鬼 墨子主张非命,但同时又倡导“天志”和“明鬼”,肯定天有意志和鬼神的存在。他认为,天下无论大国小国、长幼贵贱,都是天之属国和天之臣民,国与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故谁也不应该压迫谁,“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天志中》)。如此的天意实际上就是墨子自己的意志,所以他说他有天志就如同“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一样,他要以此“规矩”为标准来衡量天下的社会政治主张,结果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是最佳的选择。从而,“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天志上》)。即便是天子,他也要受天的警诫和约束。天的意志成为了人间最公正的裁判者和实际的威慑手段,以此来推动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主张的施行。 除了天志的手段外,鬼神也成为了墨子的助手。他认为,鬼神是天或上帝的辅佐,是最为明鉴的,吏治官府之不洁,君王枉杀无辜,鬼神都无所不知,所以统治者行事必须要谨慎小心,不然便会受到鬼神的惩罚。 墨子利用“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同上)来推行他的说教,一方面是利用了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所倡导的“强力”其实并不强,不得不到天国去寻找补救的力量,幻想有圣明的上天、鬼神来解决人间“别相恶、交相贼”的严酷现实。这也就造成了他既主张非命、又提倡天志和明鬼的一个奇特的矛盾体系。 三、名实论与三表法 墨子的认识论属于经验论的范畴,他突出了感觉经验的作用,这尤其表现在他的名实论和三表法中。 (一)名实论 墨子的非命主张是以他的感觉经验作为认识论基础的,他自觉地把名实问题引入了认识论。他规定说:“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经说上》)名、实、耦、为都联系于知,但又都离不开行,名实的耦合是在行中实现的。而“为”的范畴更鲜明地强调了它是志向、动机即知的一方与效果即行的一方的统一。所以人的言行、知行的是否相符,应当“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从而,与孔子的“正名”、即以名正实不同,墨子强调以实正名,“取实予名”。名实的相合主要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他举例说,瞎子并不是不知白黑之名,但将白与黑的东西放在一起,瞎子却不能作出选择,这说明脱离开实之“名”,其实只能是空名,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而就知识来说,只有名实相符之知才能算是真知。 但是,墨子判断名实是否相符、事物或有或无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感官,故凡是耳闻目风为有者,他都据此判定为实。 (二)三表法 墨子的经验论特别强调了“仪”即标准的重要。没有一定的标准,是非利害根本就无法分辨。他说:“言必立仪。言而无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非命上》)立在旋转不停的轮子上的仪器是不可能准确测量出“朝夕”来的,故必须为一定的言论行动确立标准。这样的标准共有三条即所谓三表: 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以历史经验、耳目闻见和实际功效作为检验认识正确性的标准。“三表”强调以感觉和实践经验作为检验认识正确性的标准,可以说是中国“实践论”的初始形态,在中国认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后期墨家克服了墨子思想中的鬼神观念,着重发展了墨子的逻辑学、认识论和自然观,对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墨家在先秦是与儒家并称的“显学”,它既与儒家学者分庭抗礼,又曾与杨朱学派二分天下,以至天达到“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地步,构成为对儒家地位的严重挑战。但到了后代却成为“绝学”,直至清中叶以后,才重被学者们所看重而得以发掘和弘扬。 附录:墨子的名言警句 1. 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亲士》) 【译文】君子对于进取的士人能够不挫败他的志向,对于隐退的士人,也要体察他的苦衷,即使贤士中杂有平庸的人也无怨悔之心,这是他有自信的缘故。 2.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修身》) 。 【译文】意志不坚强的人才智也不会通达,说话没有信用的人行动也不会有结果。 3. 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 (《所染》) 【译文】如果他的朋友都妄自尊大,胡作非为而又营私结党,那么他的家族就会日益损耗,自然也会慢慢走向危险,名声也日渐降低。 4. 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法仪》) 【译文】天道博大而无私,它施恩深厚却不自以为有德,它永久光明永不衰竭,所以,圣明的君王都效法它。 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辞过》) 【译文】节俭就会昌盛,奢侈就会灭亡。 6.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尚贤上》) 【译文】爵位不高,那么人民就不敬重他;如果俸禄不厚,那么人民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理事的时候没有决断权,那么人民就不会畏惧他。 【译文】仁爱的人做事,必定要增进天下的利益,革除天下的祸患,并以此为做事的原则。 【译文】王道荡荡,不偏私不结党;王道平平,不结党不偏私;君子在王道上引导,小人在后面望著行。 【译文】人民有三种祸患,饥饿得人没有吃的,寒冷的人没有穿的,劳动的人不能够休息。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