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市职业学校举行期末总结表彰大会

原平市职业学校“庆元旦、迎新年”联欢晚会合影留念

原平市职业学校举行2023年期末总结表彰大会

1月23日,原平市职业学校举行期末表彰大会。大会对本学期取得优异成绩的“三好学生”、学生会优秀干部、学习标兵进行了隆重表彰。

原平市职业学校举行“喜迎元旦,唱响红歌”大合唱比赛

原平市职业学校开展党员志愿者除雪活动

[{"type":"text","content":"12月10日晚,原平普降大雪。“闻雪而动,迎雪而上”,为贯彻落实原平市应对暴雪天气紧急视频调度会的精神,11日上午,原平市

原平市职业学校 举行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会操表演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防意识与团队意识,强健体魄,锤炼意志,9月8日上午,原平市职业学校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会操表演在操场隆重举行。校长王鹏飞发表了讲话,办公室

原平市职业学校举行期末考试总结表彰会

为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7月2日上午,原平市职业学校隆重举行了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考试总结表彰大会。本次活动为获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大学》与《中庸》——中国的智慧讲座之四

《大学》与《中庸》——中国的智慧讲座之四

2014年03月28日 18:49:00 访问量:258
博文
·《大学》与《中庸》——中国的智慧讲座之四 (2014-1-3 8:35:00)蒋念祖
《大学》:修齐治平的儒家精神追求
   《大学》、《中庸》属于《礼记》中的两篇,也是儒家思想的两部经典。宋代《大学》《中庸》被列入《四书》,与《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列,以单篇形式获得了极高的经典地位。《大学》《中庸》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这与儒家整体精神意向是一致的。对此可以从态度、主体、内容、方法等方面加以阐释。
()“重本态度与本末审视
《论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绘事后素,皆表明了重本态度。《大学》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思想。有基础性、根源性的意义。  
修身是本。《大学》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显然,《大学》将修身看作政治的根本,只要知道了本,就是知的最高境界。的第二个方面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性。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现代法律不是为了不让人有诉讼,而是让人了解如何诉讼,并为此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但这不是根本。应当让社会不再发生问题,而不是注重发生之后怎么办,否则无本只能让法律成为细枝末梢,而于人性的完善和团结注意不够。在孔子看来,就是达到无讼境界,法律的最高境界即无法
     德是本。《大学》提出,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德是精神性的,财是物质性的。这里深刻体现了中国的精神意向。《大学》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显然,德是根本性的东西。如果不以德为本,而以财为本,争夺的事情必然发生。但德无人争夺,因为道德是内在性的,是夺不去的。自己道德高尚是在开发完善自己,对别人不是一种损失。财货是劳动产出的,但劳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财货。如果财货本身成了目的,就会有人不劳而获,就会有人巧取豪夺,就会有人打家劫舍,社会的盘剥、压榨、争夺就会发生。这都是不以德为本的结果。
()修身为本的对象意识
 在对象上强调身的重要性,修身是自我规范的实施基础。中国思想强调的不是身的物质性,而是精神性、道德性,身是道德的载体。身是内在性的、内敛性的、生成性的,而不是外在性的、释放性的和完成性的。在此意义上,中国的修身思想其当代意义就非同一般。
《大学》全篇谈论最多的是修身,贯穿在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之中。《大学》强调修身为本。在《大学》一书中,修身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诚意。如果意不诚,外面就会表现出不好的东西,而谎言总是会被人揭穿。诚在这里有真的意思,如果心中之意是假的,那么行动也会显现为假,是掩藏不住的。这就是诚于中,形于外。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强调慎独。相对于公共空间,独可能近似于私人空间,但不完全是。独,指人在单独的时候,一个人待的时候,在没有社会规范约束,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做事情也要谨慎,不能肆无忌惮。二是正心。如果说诚意是在真假中选择真, 那么正心就是在正偏中选择正, 其要避免的就是偏(片面、不客观) 。心在古代一般具有情感性,如良心、心地善良、宅心仁厚等, 心必然是有感情的心。但《大学》认为有几种情绪是会影响人的, 这就是愤怒、恐惧、好乐、忧患的四不正。这些情绪都有过的倾向, 因为《中庸》强调发而皆中节, 四者已经有些过了, 过了就说明心不正。在这种不正的情况就不能去修身。三是修身, 客观全面地看待身与周围的关系,不单独地看自己的身。《大学》对修身的论说和正心的论说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 都是强调在一定的情绪状态下, 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心有四不正, 修身有五个偏颇, 即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 正是在这些偏颇的情感支配下, 人们就可能会有偏见, 而不能正视自己和他人, 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也不能达到和谐。
《大学》修身的三个方面强调意的诚与不诚, 心的客观与不客观, 身的全面与不全面, 这些思想具有积极的当代价值。今天的人们不再注重对自身的修养, 对诚的强调也不再指向自己, 而更多地去要求别人。《大学》所说的不正在今天也没有消失, 仍具有警示意义。
():光辉品德的人格精神魅力
 修身的主要内容就是扩充自身的品德。《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后又说德润身,有了德, 身便枯竭。在《大学》里, 德分为内德和外德, 内德主要针对自身, 外德主要针对他人。大学中的明明德盛德君子先慎乎德指内德。仁、义、让、善、仁亲等为外德。
 由此,《大学》构建了以德为内在基础的, 以身为外在体现的社会关系。人们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和谐相处。由此可知,《大学》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生活情况, 就是礼治。礼治的核心关系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夫妇关系。仁、敬、孝、慈、信不是单方的, 而是双方的。尤其是对父慈的强调。父亲对孩子要慈爱, 这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对君而言, 其高高在上的地位容易导致对臣民的不仁, 但《大学》强调君要仁, 不仁就是违反了礼治。正是君王一家兴仁, 才一国兴仁, 一家兴让, 才一国兴让。君王尊重老人, 民间就兴孝顺之风, 君王尊敬长者, 民间就兴悌, 君王抚恤鳏寡孤独, 民间就会跟着去做,这表明《大学》并没有过分专制的成分。
 “爱恶的能力也是外德的一种。第一,“人之有技, 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表现了宽容大度的品德。这也深刻体现相对于才能而言中国人更重视道德。认为只有拥有无私品德的人才能保我子孙黎民,而那些嫉妒成性的人是不利于社会的,《大学》的态度是爱憎分明的。第二,“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这样的品德不仅是针对正面的,还针对负面的,对负面的也要采取相应措施。所以《大学》认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体现了亲贤臣远小人的为人处世行政原则。
()自觉性的自我意识
 修养的完成依靠个人的自觉性。《大学》关键在于让人能够获得主体的自觉性。前面的重身、重德其实就是对主体性的强调。但《大学》对主体自觉性强调的意义在于侧重主体的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包括自己的本分与目标。在个体修养中首先要预设一个理想的目标。《大学》三纲之一是止于至善,止即达到,也就是知道目标,目标是至善。知道了目标,内心就会坚定。没有目标,内心就会不定、不静、不安、不虑而无所得。
     主体修养是一种内在的行为,这种内在的修行特别注重自然的本性,不能违反自己的本性去做事,这就是主体判断的自觉性。不基于本性、天性去判断,而是懵懵懂懂自欺欺人,修养就无法达到。所以,主体判断强调的是虚假的和真实的两种情况。因此,《大学》认为诚意的关键是不自我欺骗(“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儒家强调的慎独也同样表达了主体修养的自觉意识。任何主体的修行必然是自我的修行,这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彰显。中国人强调以圣人君子为榜样讲究内在的超越性、自足性。因此,主体修行就在于自我去彰显、锻炼、琢磨。《大学》明明德,不是让别人来明,而是自己去明,必须是自明才能让自己的大德、明德彰显出来,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像雕琢玉器一样,对自我内心的深度挖掘和细致打磨。
     在主体修养上,儒家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不息。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反之,如果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一正一反更突出了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的精神。不息的本体论依据是,即至诚无息。正是由于不断地坚持、积累和拓展,才成就天、地、山、水之实,也最终造就了君子、圣人。
附录:《大学》名言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於至善。 
【译文】在大学中学习的原则,在于彰明人类本身所固有的光明的德性,在于让民众革旧布新,在于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天下的万事都有开端和结局,知道了道德修养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也就接近于做学问的方法了。 
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在古代,要想将人固有的美好品德彰显于全社会,就必须先从治理国家入手;要想将国家治理好,就必须先治理、整顿各位士大夫家庭的秩序;要想搞好家政,就必须先提高自身品德的修养;要想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态,使无邪念;要想使心态端正,就必须先使意念诚实;要做到意念诚实,就必须先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探索并且获得知识的关键,在于推究事物的本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研究学问的八个条目)
4、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推究事物的本源然后才能获得各种知识,获得知识之后意念就诚实,意念诚实了,心态便端正,没有邪念,心态端正,则品德修养可提高,提高品德修养之后,家政自然能治理好,家政治理得好,一国也能治理好,各个诸候国安定富庶,整个社会便太平无事。
5、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译文】假使能每天洗涤自身的污秽,从而焕然一新,那么就该天天这样清洗,天天有新的面貌,常年保持,从不间断,便能一天又一天地革新下去。 
6、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作国君时,他施行了仁政;作人臣时,他做到了恭敬;作儿子时,他尽到了孝道;作父亲时,他体现了慈爱;与国人交往时,他坚守诚信。
7、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译文】有位文质彬彬的君子,他对道德修养如同切磋骨象、琢磨玉石一般精益求精。
8、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舒适安泰),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屋宇,使其堂皇富丽,品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变得高尚,心胸开阔,身体安康,所以君子务必使自己意念诚实。
9、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译文】如果心态不端正、不安定,精力不集中,那么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东西吃到嘴巴里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10、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译文】溺爱自己子女的人看不到孩子的缺点,贪心不足的农夫看不到自己禾苗的茁壮。 
11、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译文】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自己首先做到,然后才去要求别人;自己不去做坏事,然后才去责备做坏事的人。
12、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译文】有了品德,才能得到民心,有了民心,才能有国土,有了国土,才能拥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拥有国家的用度。
13、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译文】仁德的人利用财富完善自身的修养,不仁德的人不惜生命去聚敛财富。
 
四、《中庸》: 日常生活的价值呈现
     中国儒家不是启示宗教,不讲究彼岸世界关怀,他更关注现实现世的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这里的日常生活主要是社会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娱乐、宗教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使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种密切的精神关系。
 中庸是一种生活态度,强调平常性,非奇异性。孔子认为,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这种日常的道德坚持和日常行为规范的遵守在儒家看来也是最难的。这种生活态度往往会因地点、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很多人半途而废。追求平实、朴实、平常乃是因为礼乐规范所制定的生活秩序是平常的,是嵌入生活之中的。儒家强调的是社会、集体、群体的价值,所以并不鼓励个体的标新立异、素隐行怪。《中庸》认为,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由近及远、由低到高说明中庸是对一种秩序、顺序的强调。儒家对平常性、规范性、秩序性的强调是具有当代意义的。
 儒家并没有严格区分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所有方面遵循同样一套法则。即中庸。作为生活方法论的中庸其根本特征有两点,一是执两用中,一是见微知著。孔子说: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这里的关键词是。在《论语》里是允执其中。《中庸》里的执即允执的简化。允,诚实、诚恳、一定的意思。这里的是标准、规范、正确的意思。对两端公正地进行考察,即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在方法论上,很多人在强调中庸时,只注意执两用中这一点,而忽略了见微知著。实际上,《中庸》中的莫显乎微,莫显乎隐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以及上面的察迩言均体现了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微至显的方法论意义。
     儒家强调执两用中显示了儒家思想的宽容精神和灵活的处理原则。儒家追求的是超越于两端、三端、多端之上的标准,这个标准成为判断一切异端的基础。有助于现实生活的秩序与和谐。而灵活原则更鲜明地体现了出来,首先强调”——“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仁、勇是三达德,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的行动就与三达德无关,而是强调。通过好学而接近知、通过力行而接近仁、通过知耻而接近勇,正是中庸灵活运用原则的深刻体现。第二,强调改而止。《中庸》认为,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以人治人强调个体的差异性,而绝对不是让任何人不切实际地追求那种最高最普遍最一般的境界,只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改变,就可以了,不必太过强求。第三,多元性。《中庸》认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情况不同,所实施的方式不同,但是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这些都深刻体现了中庸思想的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尊重差异、灵活处理的特点。
 但宽容精神和灵活处理的原则绝对不是以放弃最高境界为代价的。人固然不同,但人之所以异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其超越精神,就在于其止于至善的精神。这就是中庸的精神高度。孔子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过与不及是人们在实施中庸时没有达到中庸的各类表现。中庸不可能是孔子在考察了这些情况之后的一个判断或感叹。因为中庸是在平凡中的对价值和理想的坚持,是持久性的、平常性的,所以也最难坚持。因此,中庸的高度就落实在具体的时间性上,即与时间为一。
     正是因为中庸是一种至高理想,人们只能去接近,但这一本身就说明道不远人。相反,如果明确地去追求所谓的中庸,恰恰不能达到中庸,因为中庸所依傍的就是生活本身,如果忘记了生活本身而去追求中庸无异于缘木求鱼。而这一点就被儒家批评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人就是人世、人的生活。道是嵌入人的生活之中的,没有脱离人的生活的道。因此,中庸之道就是生活本身的价值显现。
附录: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所赋予的就叫做,循其本性就叫做,修行明道的就叫做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译文】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编辑:后村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国现代教育网 教育部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原平市职业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原平市城西沙晃村西 招生热线:0350-8363015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