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高中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这一培养目标中承担着一份重要的责任,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在1998年7月颁布的《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工具,语文课是职业高级中学各类专业必修主要文化基础课。对职业高中学生学好各科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全面素质,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以及日后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事实上,占很多课时(玉环各职校周课时数为六课时)的语文教学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教学处于沉闷、低迷的状态,形成耗时低效的局面,陷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这样的教学处境,怎能达到《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提出的“满足儿童基本学习需要”[①]这一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呢?又怎能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②]呢?所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使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给予学生一张通向生活的“语文通行证”,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职高语文教学现状和现行的职高语文教学评价方式进行了剖析,力图找出症结所在,本着“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根据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三方面探讨了解决的策略,旨在通过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提高职校语文教学效率,突出职校语文教学特色,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发展打好基础。
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语文课程具有文化基础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职业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远未发挥出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妨碍了职业高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分析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其问题所在。
职业高中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成绩较差,其语文学习基础就可想而知。曾经的失败让他们对语文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和逃避思想,而专业课是从零开始,思想上没有包袱,很多学生进职业高中就是为了学得一门技术。加之学生们都清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就业将直接产生影响。所以,有的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全力学好专业,获一技之长就行了。据调查,“有70.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更有实用价值,因此,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专业课的学习上”。[③]对于语文,他们觉得学不学无所谓,因为将来择业时,用人单位主要看你专业技能怎么样,不会问你语文成绩怎么样。学语文无非多认识几个字而已,不学语文同样能与人说话交流,语文课中的文章,在日常生活中似乎也无用武之地,多学几篇跟少学几篇好像并无差别。总之,学语文劳神费力,收获不大,又对今后的生活没多大直接的影响。不像专业课,不学就不会,多学就多会,效果可直接看到,而且直接关联自己今后的生活。由于对所学知识缺乏认同感,所以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大大降低。
学生的这种轻“文”重“专”思想,实际上是陷入了一个只顾眼前不思长远的误区。他们只强调了“职业”的特点,却忽视了“文化”的内涵,即在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本领的同时,必须达到相当水平的文化程度,二者本是互为制约又相互依托的。《职业高级中学(三年)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也明确指出职高语文的基本任务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可见,语文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学好语文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爱因斯坦说得好:“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到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④]语文的丰富人文性,可促进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语文教育专
学习语文还可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工作。职业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自主谋生。他们或进企事业单位做员工,或自己办厂开店做老板……找工作要写自荐信、应聘信,面试时还要会大方、灵活应答;自己开店办厂首先要向工商部门写一份营业申请书;与人生意合作还得会拟定合同。当幼教老师要能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当餐饮服务员要能听清客人的要求;当技工师傅要能看图纸说明书;当文秘人员要能写会议记录……只要生活中进行着听、说、读、写,生活就离不开语文。学好语文可使我们更好地交际、交流。
职高学生在初中甚至可能在小学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或没有正确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且不说那些上课懒得动脑、动手、动口的学生,就是那些学习比较认真的学生,很多人认为学语文就是上课听老师分析字、词、句,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然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仅限于课堂听课和写大小作文,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语文无所不在,它在书本里,也在生活中,书本以外的生活,更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读书看报是学语文,欣赏名山大川是学语文,了解民俗风情是学语文,参加公益事业是学语文,甚至休闲娱乐游戏亦是学语文,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真可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语文素养到底有没有提高,提高了多少,也只有在人的生活语言活动中才得以真正的检验。语文学习联系生活,可让学生深切体验到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语文,学语文可更好地认识生活,参与生活,改造生活,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效率。
职高生没有太多的升学压力,作业量较普高也少得多,平时有较多的空暇,按理说这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障。可遗憾的是,相当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是不阅读的,家庭藏书量极低,学校图书馆资源本来有限,学生对中外文学精品的阅读更是少而又少。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重视阅读,课外不化力气阅读,等于关闭了第二生活的窗户,关闭了第二生活的大门。视野狭窄,知识贫乏,积累甚浅,怎可能打下比较厚实的语文功底?”[⑧]可见,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是多么的重要。
作为语文学科的课外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主要读物,但当前职高学生的课外读物中占有首位的不是什么文学作品,而是娱乐休闲类书籍。从阅读取向来说,他们更青睐于漫画类书籍或言情、武打、侦探等通俗文学作品,甚至阅读一些存在不良思想倾向的书籍。从阅读方法来说,学生阅读时仅追求感官刺激,未能自觉地和语文学习相结合,有读而不化的缺憾。这些都说明职高生的课外阅读目的发生偏离。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影响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乃至学生良好品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他们在中学时接受的是普通教育,在大学时接受的是面向普通中学的师范教育,工作后接受的继续教育、教师培训等还是跟普高是一样的,所以普高的教育理念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相对普教而言,职教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教师很少有专门针对职高语文教学的教学研讨、进修的机会。另外,职高语文教学没有太大的升学负担,因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就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也弱。这样,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不到及时的更新。近几年,普高语文教改声势浩大,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语文教育专家纷纷提出不同的教育理念,真可谓百家争鸣,满园春色。相比之下,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改革就显得冷冷清清了。或许是笔者的孤陋寡闻,据笔者目前了解的国内情况看,还没有哪位有影响力的语文教育专家专门针对职高语文构建出一套教育理念。由于理论教育专家对职高语文教育研究的薄弱,使一线的职高语文教师也就缺失了可指导自己教学行为的明确的理论依据。总之,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很多职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普高化、陈旧化的,严重地疏离了职高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对职教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培养对象的特殊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以致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模糊不清。例如,职高的语文课程与普高语文课程的性质有无区别,职高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如何,社会对职高生语文能力构成有哪些要求,职高学生对语文教学又有哪些要求等等问题。观念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的失误,职高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对普高语文教学的借鉴都达到“借用”的地步,体现不出职高语文教学的特色。普高与职高的培养目标不同,培养对象的素质也不同,应材施教,对症下药,按理说,职高语文教学观念也应与普高不同,但事实却是职教教学普教情结,职高语文教学没有自己独有的教学理念,致使职高语文教学严重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和发展实际以及心理需要,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教语文就是教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要求的所有课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就是讲解一篇篇选文,教和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选文。例如,它的作者,它的时代背景,它的字词句,它的中心思想,它的写作特点等,落脚点也只在“记住”。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同一个规定的时间,学同一篇规定的课文,听同一样规定的分析,记同一个规定的结论。教师一丝不苟地死扣着教学参考答案,按部就班地完成着教参规定的所谓教学目标,而不问问这些教学内容有没有脱离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转化成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对老师来说似乎是教教材,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复现教材中的知识,并且以掌握的程度衡量学生;对学生来说似乎是学教材,就是为了学会那些教材中特定的知识内容。教学内容被僵化在近百篇的课文内,被隔离在教室的水泥四壁内。这样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点,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看不到知识与他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看不到语文在专业中的应用,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⑨]可见,语文教学内容并不等同于教材。职高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⑩]所以,职高语文在完成本学科所规定的教学需求的同时,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和职业的需求,对教材作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自觉地调整语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大纲也明确规定,“从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内容可以有一定的弹性。”[11]“还可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选编补充内容。”[12]“突出重点,学以致用。”[13]职教语文教学内容就应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限,拓展到学校、社会中去,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发生意义的关联,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开放性、活动性、现实性的教学内容,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突出职高的语文教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职高学生,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职校生源素质差,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淡薄,行为习惯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及精力进行组织管理,这样教学进度必然受到影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已不易,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心思再去考虑教学方法。再者,有些老师担心上课一提问,一讨论,学生可能借此起哄、聊天,整个课堂乱哄哄,反而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而且职高学生基础差,反正也是一问三不知,问不出什么,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来的。所以,职高的语文课堂上基本采用单一的灌输法,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传授着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着书本知识,学生似“容器”,教师似“匠工”,整个课堂被教师的话语所霸占。如果绘一张课堂交流流程图的话,所有的箭头都将指向教师或从教师那里出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掌握,忽视的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而对课文产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教师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无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介入自己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14]“使他们在课堂上体验不到语文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的意义”,[15]当然也就无法促进学生在语文教学主动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德国教育家季斯捷尔维格说:“不可能把文化修养和教育交给或者传授给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想要获得文化修养和教育自己的人,他应该亲自参加活动,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从外部只能得到激励而已。”[16]
除了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僵化外,还存在着教学空间狭窄的问题,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局限在课堂上。有人曾向学生作过调查,仅有20%到30%[17]左右的学生认同目前采用的教学方式——讲授和做练习,79.58%[18]的学生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实践中学习,64.30%[19]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在实践中学习。毋庸置疑,课内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很大程度上在课内获得,但课内不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语文课堂好比“加油站”,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内,通过“加油”,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技能等更臻科学和完好,再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检验和运用。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经验走进课内,又带着良好的技能、方法走向课外。“只有这样,那原来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篇篇课文,才不至于成为抽象乏味的教学符号,才不至于成为供解剖用的僵硬的干尸,而是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变得如此亲切,如此生动,如此充满活力。”[2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正逐步跨入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国家要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国力,必须要提高国民素质。社会发展客观地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现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22]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23]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多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忘却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正是从此意义上,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重建的根本依据。
职业高级中学主要是就业准备教育,它不像普高主要是升学准备教育。《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4]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也要求我们对以往那种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作出根本变革。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也明确规定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大纲的“几点说明和建议”中,又明确指出“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与发展的能力”。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的特点决定了只有职高语文教学只有生活化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人生活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其中也包括为了满足学生职业生活的需要。
(1)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是指语文渗透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个角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吕淑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25]美国的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也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学习语文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生活时时处处在用着语文,因而也时时处处充满着学习语文的机会。因此,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语文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是最重要的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交际工具。既是工具,要掌握它,就必须注意两条:一是要了解这个工具的性能和使用的方法,这便获得有关语文的知识,这是正确运用语文工具的前提。二是要试着去用,去进行实际操作。尽管你已经知道这工具的性能是什么,使用方法是怎样,工具与你仍然不相干,必须把工具拿在手去实际操作,让工具在运用中产生作用,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才能算真正掌握了它。学生只有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听、说、读、写交际中,才能不断提高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语文实践积累,反过来也更有利于课堂上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知”“行”统一是掌握语文工具的必要条件,而“知”最终是为“行”服务的,“行”当然离不开生活世界。
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的性能。它包含三层意义:一是指语文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体验语文的人文价值,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只有认识到学生是人,是生活中的人,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命世界,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才能使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
总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只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既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又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26]的命题,他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亦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杜威所要做的,就是要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亦合乎社会需要。
“教育即生活”阐述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生活即教育”昭示的是生活的教育意义,中美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确立的信条式的教育命题遥相呼应,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准备教育,怎样使学生个体更好地社会化以参与成人社会的生活是义不容辞的使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启示我们:生活本身具有教育意义,课程和教学同样应具有生活意义。因此,必须加强职高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联系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关照社会实际。
刘国正说:“要把语文教学同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具体地说,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至于思想教育,那更是只有与生活和思想相结合才能奏效的。”[32]“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33]“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34]“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学固然应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但立足课堂,还要看到其它各科、校园、家庭、社会,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天地中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因素。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35]
顾黄初说:“ 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语文教学方法论的基本点,那就是: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36]“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开放,我们的眼光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我们要想一想: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运用语文工具的,我们要看一看:生活对语文怎样要求又怎样制约?文学创作中,最近出现了一种所谓‘寻根文学’。我想借用这个‘根’字,说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得寻找它的‘根’。这‘根’就是实际生活中语文运用的情况。语文教学工作者如果不去悉心研究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情况,并由此领悟到过去教学因脱离实际而产生的种种弊端,任何改革设想都难免要落空,即使有时仿佛已经开花,这花也终将因无根而很快枯萎。”[37]
张孝纯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而语文本身也正是源于生活,人们又时时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改造生活、创造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感情就会枯竭,语文能力也就丧失了生活的土壤。”[38]“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教育’概括地说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39]
王尚文说:“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将所教所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依托于人的生活,语言介入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唯一途径就是介入他的生活。”[40]“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本身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了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读、写、听、说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语文教学可以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读、写、听、说自然而然地变为学生生活形式。也就是说,本来是生活中作为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手段的读、写、听、说,与语文教学作为教学手段的读、写、听、说融而为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实现成长,实现完美的自我。我们应当而且必须使两者合流,我们也能够使两者合流。”[41]
语文教育专家们的论述,起码给了我们以下几方面的启示:第一,课堂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场所,语文教材也只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课堂以外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语文教学的场所,都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所以,我们应最大地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第二,语言的运用与生活、与人的思想感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语文训练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课才会生动活泼,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语文课的听、说、读、写活动本身就属于学生的生活形式,语文教学活动是学生作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剥夺学生的听、说、读、写权利,不能代替学生去感悟、体验,而应把这些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主动地介入自己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从而实现生命的成长,实现完美的自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意义的赋予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个体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基础来建构现实、解释现实的。由于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建构主义者学习论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
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个体经验和已有能力;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建构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思想;教学中提倡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真实的任务情景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教学中要重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人本主义心理学高度重视人的本性和价值,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人本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观深刻影响了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上重视人类自由、个人选择和自我实现;教育重点上强调全人的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价值的引导、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强调创造性培养、体验性学习以及情感的陶冶。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个人幸福,是提升个人生命的价值。
人本主义对教学的启示:教学过程中要强调人的因素,学习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跟上瞬间万变的信息时代;要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自立、创造、仁爱、乐于并善于与人共处的人格品质。
20世纪上半叶,在受行为科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美国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这个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42]美国CREDE的有效教学标准之一是教学生活化。教育理论家、认知科学家、行为主义者和人类学家一致认为,与学生个人、家庭、社区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如果能把所教的“知识”还原到最初的“经验”,那么学生掌握起来会容易得多,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很快地运用到生活中去。
有效教学给我们教学的启发是,要把学校抽象的知识真真切切地下放到现实生活中,与家长、社区多多合作,找到学习与参与的合适方式。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多处触及到生活观念的问题,例举如下:
(1)“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43]
(2)“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44]
(3)“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45]
(4)“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46]
(5)“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47]
(6)“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48]
(7)“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49]
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正是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追求,也为我们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明确努力的方向,而且职业学校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去实现这些教育理念。因此,职高语文教学必须开阔视野,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使学生能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认识语文、学习语文。充分重视语文与社会的联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践,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热点话题,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和中学语文教师对它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们对“语文生活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
东阳市特级教师卢雁红认为:“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55]
成都市特级教师李镇西认为:“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56]
溧阳市职业技术学校的
鉴于他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课题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前论的基础上,本课题对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也作了相关的表述,大致分为下面几点:
(1)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学生作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课堂生活质量,要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介入自己的生命、心灵活动,使语文教学以言语为契机促进学生心灵的成熟、生命的发展,实现人的社会化。
(2)语文教学活动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背景的联系,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3)语文教学活动应从职高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发展能力,完善人格,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为学生未来更好的生活作准备。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必须在空间和时间上重新分配教学活动,从而在教育中恢复生活经验的各个方面。”[58]因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尽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但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教学追求的目标。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倡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运用中练就语文的实际能力。反过来,学生再把课外练就的语文能力发挥于课内学习之中,将实践后的情感体验带入语文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丰富、高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服务生活的目的。
以往的教育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由于过于强调了这种特殊性,因而教学活动走上了见物不见人的境地,课堂成了从事这种特殊认识活动的场所。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是学生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和日常其它生活有所不同,但它毕竟是学生作为“人”在这个人生阶段中占据了相当大比重的重要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除了认知需要以外,学生作为人与在其它生活中一样,有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因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成长发展中的各种需要,创设和谐、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创建积极、丰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创设有挫折、有成功、有忧愁、有喜悦、有猜想、有惊讶、有思考、有活动、有交流、有争论、有笑声的课堂生活,让师生在每个短暂的45分钟里都能享受人生,获得对事、对群体生活的体验,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展现,人格得到尊重,激发探索生命、生活意义的兴趣,体尝人生的美好与艰辛。
任何教育都需要指向将来,需要为学生的未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我们的课堂教育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生活。因此,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不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关注学生将来的可能生活,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职高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毕业后走向岗位必备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校学会学习,走出校门可以利用校内学到知识继续学习自己需要的东西,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生活世界的“语文”与科学世界的“语文”是紧密联系、内在统一的。首先,生活世界的“语文”是科学世界的“语文”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语文”的意义之源。其次,科学世界的“语文”又能够提升生活世界“语文”的意义,进而指导人们对生活世界进行理性的“语文”思考,提升生活的质量。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世界的“语文”不断地向生活的“语文”转化,而这种转化的媒介,往往是科学世界的“语文”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因此,生活世界的“语文”与科学世界的“语文”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历史地统一的。生活化教学既重视学生生活世界的“语文”知识,又重视科学世界的“语文”知识;既为学生从生活世界的“语文”走向科学世界的“语文”搭桥,又为学生从科学世界的“语文”走向生活世界的“语文”铺路,实现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双向互动,和谐统一。这是因为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世界的“语文”知识出发,去建构科学世界的“语文”,是实现教学目标最有效的途径,而引导学生把科学世界的“语文”应用于生活,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又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空间、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都呈现一定的开放性。生活化教学将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自我觉醒、自我生成、自我实现的过程。课本不再是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将与学生的专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丰足的语文学习资源将有效地得到整合。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课内辐射课外,课外拓展课内,课堂语文和课外生活浑然一体,语文教学空间因此而无限开阔。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注重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自身的感受、领悟,那种教师说学生听的“一言堂”将被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多言堂”取而代之。试卷上的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评价的主体都将呈现灵活性、多元性。
在生活化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是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都必须以联系生活为前提。具体而言就是生活化教学除了要立足课堂,还要辐射校园、家庭、社会,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生活天地中的语文资源,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同时,又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生动、客观的现实世界中,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领悟,推动学生生长和发展的进程。另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和生活的经验去诠释、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自己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总之,生活化教学就是通过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能力与课堂外的知识能力相结合,促使二者的同化和顺应。
职业中学的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实际的语文运用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所以,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一直强调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要做到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对现代文阅读、实用文写作、口语交际、文言文诵读和文学欣赏等语文能力的实际需要,有所侧重地确定教学内容,把语文教学有机地与专业相结合,侧重发展培养本专业更为重视的能力、知识,以适应学生将来参加工作的需要。
生活化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中师生的关系不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教师要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热情、理解、宽宏,让教学活动建立在良好的对话关系上,成为一种“我—你”精神相遇的生活状况。这样一种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并且迁移到他的同伴关系,使他与社会、与他人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他整个的人生。课堂中的教学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和接受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基点和起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予学生启发、引导、指点、示范。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变革、意义把握和生活实践的生活过程。
学生的来源不同,家庭的构成不同,班级的专业不同,而且社会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所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是生动的、灵活的,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社会实践的需要,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不断创造出新的模式与类型,使它们更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它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所以,生活化教学以发展的眼光,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思想,不仅关注学生现在的日常生活,而且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使学生日后更好地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针对职高语文教学现状的弊端,本着“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根据生活化教学的特征,遵循生活化教学的原则,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方面来探讨职高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教学内容疏离学生生活致使职高生看不到学习语文对自身生活的意义,看不到语文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生活化的职高语文教学,努力构建具有现实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它从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出发来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尽可能地拓宽教学资源。
“让学生多学一些,把什么都教给学生”,是每一个教师良好的愿望。但如果不管教学主体的实际情况,不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不仅教师的良好愿望要落空,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与其制定多个教学目标一个都实现不了,还不如从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职高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未来的生活,所以,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为导向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59]体现鲜明的职教特色,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职高生。
(1)突出书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传统语文强调写规范汉字和书法技巧,电脑出现以后,人们对此已不再重视。实际上,电脑书写不可能在生活中完全代替手工书写。俗话说,字是打门锤,字是敲门砖,高职学生如果写字时错别字连篇又极难看,不仅影响表达效果,也有损自身形象,甚至有碍于被选拔、被任用。职高学生汉字规范意识不强,许多职高生在思想上把写字仅当作个人的小事,而并没有将它提到职高生素质基本功这个高度去认识,平时不注重汉字规范知识的学习,作业、笔记、书信书写马虎潦草、粗枝大叶。所以,从职高生入学之日起,就要加强写字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教师要认真教给学生写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汉字的各种笔画、结构和书写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规范汉字的习惯,平时让学生多临摹字帖。把字写好是件不容易的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所以,写字教学要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我校让学生每天坚持练字,等到学生读完三年职高时,他们的书写能力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事实也证明,学生很喜欢“写字”,因为这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可以一点点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很有成就感。
(2)突出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从职业岗位能力的角度来看,目前社会对中职生在语文能力上的要求主要是要具备较强的听说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从近几年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能说会写的毕业生普遍容易找到工作,而说写能力差的学生就往往“滞销”。职高生毕业后大多通过“双向选择”的形式谋求工作,口齿伶俐,准确、流畅和清晰的表达关系到求职的成败。不少学生在面试的时候,口头语言表达不流畅,态度不自然,难以将自己的特点恰到好处地介绍给用人单位。有的连介绍自己姓名都面红耳赤,汗流满面;有的说话结结巴巴,细如蚊叫;更为遗憾的是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优秀,但由于平时缺乏听说训练,在招聘者面前也很木讷,过不了面试关。在现代社会,言语活动越来越简化和迅捷,当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使口耳相传越来越成为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因而聆听比阅读具有更广泛的信息对象。如果一个人的听话能力差,他就不能正确领会、吸收相关知识。因而,如何从他人的口头言语中获取信息,应成为职高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在交际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思想,如何在交流中让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这些都与口头表达有关。所以,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创造说话的机会外,更应系统地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训练。笔者认为,首先要进行普通话训练,使学生能够摆脱方言影响,说较为标准的普通话,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其次主要学习怎么说,即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图,其中涉及到声音的表达技巧,说的心理素质和思维素质,以及态势和一般技巧等。
(3)突出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成和发展,应用文在各行各业中运用越来越广泛,频率越来越高,应用文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突出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正是顺乎时代之潮流,适乎形势之需要。但很多人错误地认为,需要时可以查工具书或模仿别人的文章即可写出。这种观念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应用文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诚然,应用文有固定的格式,但不是掌握了格式就能写好应用文的。无论是应用文的格式、内容,还是用语,都必须认真教,认真练。学生的写作实践证明,要写好应用文,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务实、多练,才能教好应用文,写好应用文。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必学内容和要求”栏中明确指出职校学生要“学会写作常用和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所以,教师要潜心研究大纲和教材,把握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切实加强教材介绍的应用文写作训练。同时,还要灵活补充教材中没有的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又高的其他应用文,如单据、便条、书信等。此外,还必须结合专业,调整应用文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以外的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应用文。以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还应补充欢迎词和导游词等的写作。总之,要加大应用文体的教学分量,把与实际工作中密切相关的实用文体讲深讲透,让学生熟练掌握,为职高生将来工作和深造打下基础。
(4)突出自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有人认为,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职高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千变万化的社会现象,要使他们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光靠课堂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比教给他们现有的知识更加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们拥有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树立终生受教育的思想。如何突出自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呢?①转变观念,相信学生。许多教师把职高生看得很低,担心学生学不好,恨不得什么都包办,其结果是自己很累,学生成绩又得不到提高。我们要转变观念,相信职高生的智慧,该放手时就放手。②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自学。我们在教学中要少一些“一言堂”,多一些“自主探究”,这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另外,课前布置预习题,课后进行拓展延伸练习,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好方法。③加强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备课中,要把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作为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仔细研究学生阅读、自学有关教材可能产生的困难以及指导他们自学的方法,要有计划、有层次地提出要求和进行指导。④加深认识,提高学习自觉性。要想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获得自学能力的必要性,只有让学生明确培养自学能力的意义并将其转化为个体主观需要,才能发挥他们自学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对自学能力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时时不忘自己姓“职”,始终用职业教育的战略眼光看待文本,关注学习主体。在教学中要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的有机结合,让语文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让专业知识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
(1)根据职业需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对学生进行自尊与自信、责任与诚信、敬业与乐业、创造与创新等职业素养的教育可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中。例如,我给新生补充阅读《技术工人也是人才》、《上职业高中没出息吗?》、《从职高生到农民技术员》、《职高生也能擎大梁》等文章,目的是澄清学生头脑中模糊的人才观念,清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清楚认识到上职业高中也是有出息、有前途的,每一个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干得轰轰烈烈,都可以发出光和热,得到社会的尊重。在应用文“调查报告”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亲自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一位幼师专业的学生调查了楚门镇范围的几家幼儿园、托儿所,她在调查报告中感叹:“玉环幼儿教师不缺,但太缺合格的幼儿教师。”很多同学由此清除了“学非所用,学而无用”的疑虑,进一步增强了专业学习的荣誉感、紧迫感、使命感。而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将文本中的人文性自然延伸至职业素质,让学生真切地感到职业素质与自身息息相关,是走进社会通向职场的通行证。例如,在阅读《都江堰》、《邓稼先》这样的文章时,除了通过揣摩体悟字词篇章感知人物严谨求实、奉献忠诚带给人的巨大震撼外,是不是抛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联系对比:你崇拜这样的人吗?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请你搜寻几个当代企业家或有所作为的职来人从业创业的故事,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不难领悟到严谨求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忠诚与奉献的人格精神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应具备的素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努力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的热望。读了《一碗清汤荞麦面》和《第二百零一次叩门》,不仅要让学生感动于主人公的坚韧勇敢、独立自尊,还应让学生明白这种品质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是多么可贵而不可缺少,那么,当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面临坎坷挫折甚至灾难时,他们一定会想起《一碗清汤荞麦面》中坚强而勇敢的拼搏,想起《第二百零一次叩门》中的坚持而永不放弃。
(2)针对专业特点,按需施教。
不同专业的工作,对人们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作为基础学科的职高语文也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以听说教学为例,因职高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基层工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较多的“介绍”、“解说”、“交谈”等是各专业听说训练的重点,但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补充或突出相关的训练内容。如,文秘专业的应补充“礼仪致词”、“会议讲话”等内容;财会专业的应补充“协商对话”、“商洽答询”等内容;幼师专业的突出训练她们讲故事的能力,要求她们吐字清,口形活,富于感情变化,并能够适当地运用儿童语言。法律专业的则突出训练他们的答辩能力,要求他们思维敏捷,讲究逻辑。在应用写作中,除了要讲授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文体外,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公文等,还要根据教材和学生从事的不同专业特点,补充有关的内容。如财经类的,可补充“经济合同”、“经济诉讼”、“审计报告”、“税检报告”等内容;农林类的可补充“科技综述”、“科技报告”、“科技合同”等内容。这样,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选择的专业对口,学起来兴趣较浓,效果较好。
(3)融合专业知识,优化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结合的另一方面是从专业中挖掘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例,幼师专业有手工课,制布娃娃、小花蓝、小帽子等是幼师学生的拿手好戏,根据语文教学需要,要写一篇说明文,于是,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题目:《XX的制作》。这下子学生的写作兴致可高了,学生有的介绍花串的制作,有的介绍贺卡制作,有的介绍小帽子的制作……五花八门,说明顺序清楚,说明方法多样,连平时作文最差的学生也在规定时间内写成了一篇较像样的说明文,因为她们都觉得有熟悉的东西可写。这样,既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温故而知新”。在阅读教学中更是可以渗透专业知识。湖州交通学校
片断一:
师:现在同学们看到的这个雕像(幻灯片)就是米洛斯,她美吗?让我们从绘画专业的角度来欣赏她,用专业的绘画语言来说说看,她美在哪里?
生1:她的线条很美,很流畅。
生2:她的面部很光滑、很圆润。
生3:她那S型的姿势很优美,富有流动感。
……
[评:让学生利用专业资源去寻找“美”,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专业知识与文本的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
片断二:
师:维纳斯的断臂给人的无限遐想跟中国山水画中追求的“虚实相生”是不谋而合的。
投影几幅山水画,让学生体会“虚实相生”。(齐白石的《虾戏图》、《蛙声十里出山泉》)
师:宋徽宗有一次出题考画家,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如果你是考生你怎么画?
……
师:很多文学作品在文章中或文末设置悬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项链》中,当
……
师:“维纳斯”的“残缺美”、中国画的“虚实相生”和文学的“空白艺术”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分组讨论:两组从专业角度谈启示,两组从文学欣赏、写作角度谈启示)
[评:在学生完成了对“残缺美”的欣赏后,教师又把这一艺术规律引到绘画专业的“虚实相间”原则,通过向学生展示两幅“虚实相间”的作品,再设计让学生参与画一画《深山藏古寺》,引导学生在绘画领域再来欣赏,再从绘画领域拓展到文学作品,从而使他们既能从作品出发,又能把想象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通过绘画与文学的交融体验,整合、生成新的审美观,使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能获得审美的愉悦感与成就感。这样,学生的知识、能力既来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并使之为专业发展服务,体现出专业生成的语文教学特点。]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60]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下面请看两则案例:(案例均来自于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2月编制的《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学科优秀教学个案精选》)
案例一:《绽放情感之花》 杭州旅游职业学校 徐萍
我在一个服务导游专业班上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这一课时,先和学生们轮流有感情地朗读了文中重要语段。“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假如我生了病,我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当我读着这些文字,教室里一片安静,一些学生有所感动,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稍作停顿后,我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读到这里,我的心常常平能平静,因为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我边说边环视学生,发现有几位女生眼里有点点闪动的泪光。于是,我趁热打铁追问下去:“你们有没有和我一样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也有一些令你感动的事情或者细节留存在你的脑海里?愿不愿拿出来讲一讲,让大家都能分享那份感动?”
教室里稍稍安静了一会儿,不少学生举起了手。我微笑着邀请几位学生回答。她们都很认真地讲述了父母在学习生活方面对她们的要求和关心。有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我以前不觉得爸妈爱我。刚才我静下心想了想,其实是我把一些细小的事情漏下了,有些事情虽然很小,但爸妈对我的爱还中能够体会出来的。比如上回我生病,爸爸是一路小跑把我送进医院的。也许,他们平时为了赚钱养家实在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我。”……
我接着说:“除亲情外,我们的作者还从友情、事业两个层面向读者剖析了‘我很重要’,强调了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那么同学们是否也能从自己的友情、学习生活等方面再拓展开去想一想,在什么时候你曾经感觉到自己很重要?”陆续有几位学生大方地站起来表示:“我在运动会上感觉到自己很重要,因为我能为班级拿分数”,“我觉得我校文艺汇演中很重要,因为我的舞蹈常常可以拿奖。”……课堂气氛再一次热烈起来。
……
在念完有关亲情的那段文字后,学生内心已激起一点情感波澜,教师便抓住这个触发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情感体验及相关的问题进一步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和阅读经验去探究作者情感,从而渐渐与作者、老师产生了情感共鸣,真正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及内涵。
下面再来看一则利用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来学习《关雎》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的案例。
案例二:边唱边学——《关雎》教学实录 杭州市服装职业高级中学 王丽
……
师:《关雎》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表现上,往往兼用赋、比、兴等手法。赋指铺陈直叙;比指打比方;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所以,兴常常用在一首诗的开头。这些表现手法,在现代诗歌,甚至在歌曲里边经常用到。如《小芳》一歌里就用到了赋的表现手法(师唱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这几句歌词详细地描绘了小芳是如何的好看,这就是陈述铺叙,其实也就是用到了“赋”的表现手法。“你是风啊,我是沙。”(《还珠格格》主题曲)把一对情侣比作形影相随的风沙,这是用到了“比”的手法。“风往何处从不说,留下空白线索。看尽繁华的迷惑,只有我的身影最寂寞。”(《聪明心糊涂心》)整首歌是抒发了都市女性孤独寂寞之情,但开头去从风说起,这是用到了“兴”的表现手法。同学们平时都很喜欢唱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们会唱的哪些歌曲里边用到了赋或比或兴的方法?
生1: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其余学生一边笑一边说:比。
生2:当我回头不小心看见了你,远处的角落,向我微笑,像一颗植物看见了太阳。
其余学生小声说:还是比。
渐渐地,学生们开始安静下来,在认真回忆。
……
师:那么,《关雎》这首诗中有没有用到赋、比、兴的手法呢?
生1:有。我觉得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男的在追求一位淑女。所以开头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为了引出这个故事,用到了“兴”的手法。
生2:书上注释说“雎鸠是一种雌雄经常相守不离的鸟。”所以,我觉得作者写一对关雎实际上也是为了表现那对男女。这是不是也用到了“比”的手法?
生3:“窈窕淑女,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这几句描绘了君子对淑女的思恋,这是赋吧。
……
《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枯燥的、遥远的、也不感兴趣的,但生活中的流行歌曲对爱追求时尚的职高生来说却是熟悉的、生动的、就在身边的、也是感兴趣的。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对流行歌曲的亲和力,让他们边唱边学,以唱助学来加深他们对赋比兴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充满兴趣的气氛中积极参与。所以,使教材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触类旁通、化难为易,较快地顺应、同化新知识,构建起新的经验。
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61]课外阅读可扩大学生的职业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但现状中的职高语文课外阅读不容乐观,许多职高生喜欢看课外书,但他们的阅读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在学生课外读物选择、阅读方法上都缺乏正确引导。生活化的职高语文教学要求把课外阅读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是学生职业活动的必要准备,因此,对于职高生的课外阅读要特别注意因势利导。
(1)推荐课外读物。职高生课外阅读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如何区别书的好坏优劣缺乏经验,也不善于加以选择。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课外读物。首先,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上的联结。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教学《最后的一片叶子》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集》。结合课文推荐读物,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其次,应结合专业特点,开发语文课外阅读。例如,旅游专业可选入《国家地理》、《中国名胜》等,建筑装潢的可选入《中国名建筑》《园林艺术》等。结合专业推荐读物,可培养学生职业应用素质。再次,向学生推荐优秀报刊、精品时文。优秀的报刊知识面广,反映当前的时事信息和最新社会动态;精品时文思想、艺术品位高,能反映时代精神。
(2)指导阅读方法。首先,要指导学记读书笔记。有一些学生,平时读了不少书,但需要时找不着了,这是由于平时没有做读书笔记和卡片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例如建立课外阅读卡。如表4-1:
课外阅读卡
读书时间 |
| |
文章出处 |
| |
主要内容概述 |
| |
佳 词 妙 句 摘 抄 | (1)用得贴切的词语
|
|
(2)描绘形象的句子
|
| |
(3)富有哲理的语句
|
| |
读书心得(从思想教育、文章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谈收获) |
|
|
其次定期组织阅读交流活动。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后,应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交流他们的阅读收获。可以在学校班级的刊物园地上发表他们的读书心得,可组织读书报告会等,最后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强以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不足之处。这样的一系列活动,既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持之以恒,又培养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3)丰富阅读资源。①充分借用当地的图书资源。我校为每位学生都办理了县图书馆的借书证。②有效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和阅览室。③设立班级图书角,每生自愿捐书1—2本,班级干部专门负责借阅和管理。④建议每生自费订阅1—2种自己喜爱的书报杂志,并作交换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由原来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变成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教材活动由教教材、学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和学。教材只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局部,而非语文学习的全部。我们的语文教学未必逐段而下,也未必面面俱到,而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大胆取舍,开发更多新的语文课程资源。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尤其是电视、网络资源成为了语文课程取之不竭的宝库。
(1)利用电视资源开展语文活动。
时至今日,电视机已进入每个寻常百姓家,收看电视已成为每个人重要的生活内容,职高生更是有很多的时间花在看电视上,但更多的时候,他们看电视只是在为了消遣、看热闹。其实电视里蕴藏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播音员规范、纯正、优美的播音,犹如直观的朗读的示范教学;每天半小时的新闻内容,涉及包罗万象的知识领域,这小小的信息窗口,有着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又是思想教育的“营养晚餐”;“焦点访谈”是老百姓心声的展示台,也是社会不良作风的曝光台,还是重大事件的追踪站,是学生洞察社会的一个好窗口。学生从这里能看到真真切切的大世界,既可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学会辨别人世间的是非曲直、真假美丑,又能学到很多“作文”的方法,如选材、组材、访谈、评述等;广告词中有修辞的妙用;精彩纷呈的节目中有主持人的语言技巧……既然“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我们语文教学何不“因其势而利导之”,把看电视与学语文自然结合起来呢?当然,结合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学校通过“收视卡”把看电视和学语文结合起来。如表4-2:
收视卡
收视人 |
| 收视时间 |
| 收视栏目 |
| |
节目主题 |
| |||||
收视内容 |
| |||||
收视体会 |
| |||||
收视卡每星期带回学校检查,并定期组织收视汇报活动,例如,“广告评说”、“焦点再谈”、“新闻一得”等。收看中,学生的视听能力得到了集中训练;收看后,说写训练又得以延伸发展。看电视、学语文、受教育三者和谐地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2)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网络把全人类的智慧与知识汇集交织在一张庞大的网络之中,形成了一条覆盖全球、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可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了解课文背景、熟悉人物生平、收集格言警句、探究质疑课文、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等等。如在学习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时,对这位新生代诗人和该诗主题的理解,教师不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了解海子的生平,网上阅读《海子自杀的原因》、《海子全集》等文本,课堂中也可网上呈现有关海子诗评《海子的大地与天空》,以加深学生对海子诗歌精神气质的把握,课后还可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海子及中国当代诗歌的鉴赏,网上阅读西川《纪念海子》、《思想的境界.海子》等文本。这样,网上的语文资源便被有选择地充实到了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不断丰满和完善,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而在利用网络资源进生自主学习,可培养学生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又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应具备的。
(3)利用网络资源再现生活情境。
文章是对生活的反映,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个万花筒,而学生的阅历和见识毕竟有限,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离文章就有了距离,对文章理解势必增加了难度。网络上有着丰富的影像素材,我们可以借助现有的网络快车去寻求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资源来再现当时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如教读说明文《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很多古建筑学生没见过,想象不出文字介绍的“四面厅”、“鸳鸯厅”、“花篮厅”的样子,更难以区别“亭”、“榭”、“轩”,可以借助网络上丰富的图像资源,直观地把这些古代建筑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很多学生说,有了这些图片学起课文来就容易多了,以后看到这些建筑就能辨认出来了。再如教读《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从网上下载了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断,用学生熟悉的电视镜头接通他们并不熟悉的封建社会富豪人家的生活场景,这样,学生学起课文来就兴致勃勃了。
(4)利用网络资源引入“时代活水”。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网上资源博大精深,包罗生活万象,只要善于捕捉课文的延伸点,网络将会源源不断地给课堂生活注入“时代的活水”,使课堂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发生意义的关联,充满时代的气息。
2004年台州市职高语文教学大比武的课文是韩少华的《记忆》,这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抒情散文。话题是“记忆”,告诉年轻的朋友什么是“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这实际上说的就是怎样做人的根本道理,内容涉及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课文,对思想还不成熟又懒于思考的职高生来说确实是没有多少吸引力的,很多参赛老师逐字逐句分析得很详细,学生还是无动于衷。可是在临海市职教中心马玉芬老师(获本此教学大比武一等奖)的课堂上却出现了不一样的活跃气氛。当时被誉为“巴勒斯坦民族英雄”、“中东和平的缔造者”的阿拉法特病逝成为世界媒体的焦点,马老师上课时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网上有关巴勒斯坦民众悲送阿拉法特的图片和文章,这个热点问题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马老师趁机由阿拉法特导入课文,引导学生讨论“应该留给人们什么记忆,什么行为才能留给人们深深的记忆”。由于导入环节的阿拉法特事件已激发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接下去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表现积极,放声朗读课文,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结果这堂课上得很成功,而成功的主要原因便是引入了与课文内容有着意义关联的社会热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抓住热点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教师如能经常在课堂上引进“时代活水”,那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在上《最后的常青藤叶》时,当我和学生一起感悟了老贝尔曼的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的人性光辉后,我适时地把课文进行了延伸。我说:“生命对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是何其重要,而爱,则是生命中最为温情的存在状态。珍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褒奖的,而那些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在关爱着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性光芒的最伟大的赞美诗。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大写的‘人’。”接着我用多媒体循环播放事迹感人、社会反响强烈、学生又比较熟悉的2005、2006年度人物的图片。如在麦莎台风中,为救落水者三次跳入巨浪的打工青年魏青刚;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助学,病逝后捐助角膜救女孩的歌手丛飞;坚守在贵州深山,为村民健康付出青春的赤脚医生李春燕;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游客,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的全国模范导游花枝;83岁只身斗歹徒救下邻家女孩,身中7刀的老太太王桂莲;转移了乡亲,自己却都被洪水卷走了的陈淑秀、曹彦林。在图片播放的过程中配以韦唯演唱的一曲《爱的奉献》。音乐、图片、文字营造了一个感人的氛围,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带给了学生极大的心灵震憾,学生有的神情肃穆,有的泪光莹莹,连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学生此时也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课后,学生都说:“老师,这堂课我真的好感动!”
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语文更加生活化。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喜爱地方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为将来更好地融入地方生活、工作奠下良好的基础。开发和利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编写乡土教材。
地方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名人逸事、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动人传说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编写教材的素材。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玉环的民间文化,我校根据有关文献资料辑录了《玉环民间传说、歌谣选辑》,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文旦传说”让学生知道了闻名全国的玉环文旦的来源;“鹿岛的传说”让学生知晓了玉环岛东面洋面上著名风景区大鹿岛的故事;“金五娘和六哥的传说”让学生被渔民的勇敢、忠贞感动了一回;而“元宵接龙风俗的由来”更是让学生了解这个当地重要风俗的由来。歌谣“十二月长工叹”让学生体会了旧社会长工的苦;“十劝囡”仿佛把学生带回到那个古代嫁女时父母对女儿的殷殷嘱吩;还有“七个媒人死死开”、“一个星,不愣凳”……这些带有浓厚乡土味的传说、歌谣,学生读起来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当时一位学生夸张地说:“太有意思了,我是一口气就把它读完的。”乡土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融合课本内容。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局限于编写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把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地、有机地结合进自己的教学,作为教学内容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在讲课时能信手拈来,开阖自如。这将会使自己的教学更具独创性,更有特色,也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富阳市城镇职业高级中学
“郁达夫”:你们已学过我的作品《故都的秋》,文中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在《钓台的春昼》、《超山的梅花》等作品中也有,你们能说说吗?
学生:《钓台的春昼》山影、树影交掩的山道,微云堆里的半规月色,道观外虚掩的栅门,及江上忽明忽暗的星火,无不给人萧疏幽谧的清境;《超山的梅花》中那清冽的泉水,曲屈苍老的宋梅,点点的人家,也给人清寂、超然世外的感觉。
“郁达夫”:不错!《钓台的春昼》虽然题为“钓台的春昼”,但实际上却化了更多的笔墨去写桐君山的“春夜”。未写昼而先写夜,这你们肯定不会知道吧?
学生A:你可能到那里时已临近黑夜,只能写夜了。
学生B:黑夜比白天更能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
这一节课在老师放手的情况下学生能成功地自主展开“对话”,是基于学生对这位富阳人的骄傲的同乡的熟悉和亲近感,这一节成功的课在行动上证明了课本与地方资源融合的可操作性,它不但给学生开阔了学习的空间,同时也给学生开阔了思维的空间。
(3)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各具地方特色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文化资源,为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从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2006年11月汇编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来看,各地各校老师利用地方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黄岩新前成校的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中国源远的石文化,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加强学生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活动对象:
美术、宾旅、文秘专业中职生。
活动准备:
1、考察之前做好信息搜寻工作,着重网上搜寻有关石文化资料信息。
2、准备考察中需要使用的物品,如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3、确定考察时间,制定考察路线。(主要参观考察长屿硐天风景区内的石文化长廊、峒天遗迹、石塘石屋、新河石板屋、新河寺前桥。)
活动过程:
1、实地考察(每小组可选一项作为重为考察)。
(1)参观考察长屿硐天观夕洞景区石文化长廊及各种石器的展览。
(2)考察石塘民居,调查目前石头屋的存在现状及人们对石头屋逐渐消失的看法。
(3)参观考察新河清代五洞石拱桥——寺前桥(目前是温岭市重点保护文物),调查该桥目前的保护状况及人们对该桥的了解程度。
(4)考察温岭肖村的石雕工艺制作程序。
(5)访问一些石雕工匠。
2、举行石文化图片展(写生画、照片)。
3、举行一次介绍某一石头器皿或石雕艺术品的解说竞赛。
4、举行与石文化有关的诗词、散文、歌曲有关的主题欣赏班会,深入体会石头与文化的融洽。
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岭石板矿藏丰富,著名的长屿硐天就是千百年来开采石板后留下的遗迹,形成丰富的石文化走廊。富有东方巴黎圣母院之称的石塘,有着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石文化。温岭民间的石板屋,民间的艺术石雕刻饮誉海内外等,这些是这次活动依赖的有利条件,《石文化调查》的目的在于利用这些地方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寻访中有语文的听说能力,在查资料中有语文读的能力,在撰写报告中有语文写的能力,这是语文各方面能力(听说读写)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活动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职高语文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性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语文教学视野狭窄,脱离现实生活,也难以满足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需要。所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提倡从封闭式教学走向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的“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的,它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开放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个性品格。
时间的开放,是指改变那种把一节课仅仅看作一节孤立的课,忽视课前时间和课后时间的利用价值的做法,实现课前与课后学习时间的开放。职高生的课余时间较空闲,大多被他们用来聊天、上网,看电视或闲逛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时间的开放可以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时间。
(1)课前时间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必须打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孤立,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前“知识自主储备”。学生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提前完成一定的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训练。比如,苍南职业中专
课前准备:
1、全班分两组,一组为藏羚羊行动组(1、2组),一组为小说阅读组(3、4组)。
2、藏羚羊行动组任务:收集藏羚羊的资料(文字和图片),制成简易的幻灯片发到老师的邮箱,并对图片进行简单的文字说明,说明你为什么要选这张图片。
3、小说阅读组任务: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并发到老师的邮箱。
学生知识的自主储备会成为课堂学习的基础,在必要知识储备基础上的学习也会产生很浓厚的兴趣。从长远角度出发,这已经让学生在有任务的指导下,学会了自主学习。
(2)课后时间的开放。
事实上,对于学生来说,课前与课后都是课外的时间,教师要善于有计划、有目标地利用好学生的课余生活时间。“课后”在这里是狭义的概念,是针对具体课文而言的。比如在学习完《藏羚羊跪拜》一文时,
上网收集频危动物的图片,并为保护濒危动物设计一则公益广告。
再如,杭州开元职业学校的
以语文学习小组为单位实地考察一下杭州“老房子”(北山路或鼓楼一带)的现状,向市政府提出建议,可以以调查报告或小报的形式编写,一周后交流。(此案例的授课对象是建筑专业的学生。此案例在2004年获全国职高创新课设计比赛一等奖)
课后时间的开放,既巩固深化课内学习的知识,又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总之,时间的开放要求教师要注意课内与课外时间的衔接,使学生带着自己自主学习的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新的收获和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有了新的自主学习的内容。
(1)向校园生活开放。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所以要充分利用校内的条件开展语文活动。我校的做法是:①充分利用好两个图书阅览场所,一是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另一个是班级的图书角(每一个同学捐1—2本书,有专人负责)。提倡学生自由阅读,博览群书,使他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加强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向学生推荐报刊上的好文章,传授读书方法,督促写阅读卡等。实践证明,凡是课外阅读数量大、范围广的学生悟性就高,进步就快,语文就学得好;反之,就差。②办好校刊和校广播。学校的《东晖》校刊由学生自由撰稿、组稿、选稿,每一个月刊出一期,其中的优秀文章推荐到《玉环报》的“七彩校园”栏目。有不少学生的文章被录用。例如,05文秘专业赵娜同学的《我不是淑女》,06财电专业冯琛娴同学的《换一个角度思考》等,每期均有被推荐出去录用的文章。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成铅字广为阅读时,自豪感和成功的喜悦感就油然而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办好校刊的同时,还努力办好校内广播。校广播由班级轮流主持,自主办理。对于优秀者,我们把他们推荐到县广播电台作嘉宾主持。例如,03艺术的高丹珠、04财电的陈军、05财电的沈怡等都作过嘉宾主持,这种实践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才干,增强了学生自信心。③有计划地举行各种专题比赛,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情景口语比赛、改错别字比赛、阅读比赛、现场作文比赛、校园文明语言评选赛等等。这些丰富的语文活动,为学生施展语文才华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例如,在2006年的县高中生“交通安全”演讲赛中,我校王绿燕、
(2)向家庭生活开放。
自孩子呱呱落地,家庭便成了孩子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教师可利用学生五彩缤纷的家庭生活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例如,当学完广告文体与产品说明文体后,可针对学生家庭特点,让学生为父母的商店设计一下招揽生意的广告,或为家里生产的产品写一个说明书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再比如,针对学生在家爱看电视的特点,设计收视卡,记录收视内容,感触收视体会,让学生在看电视过程中学语文。下面请看杭州市开元职业学校
镜头一:(周六晚上老师家的电脑前)
QQ的提示音不断响起,作为老师的我今晚可是网上大忙人,一会儿不断用字符传送着信息,一会儿直接用麦克风交流着意见,一会儿忙着接收发送来的图片、文档,还不是关注着学生之间的紧张对话。
“我找到了对都江堰的评价,写得蛮好的,一大篇,够李岚删选的,我发给她。”
“李冰的身平在……,还有塑像,庙宇的照片,很气派,他怎么成神仙了?”
“关于余秋雨的太多了,你找他的身平,我找他的代表作,多下载些照片。”
“找到了对《文化苦旅》的评论,还有余秋雨自己的评价。”
“我的任务完成了,下面看你的了,幻灯片做得漂亮点。”
坐在电脑前,我可以感受到字符跳动的热情。
镜头二:(周一下午某高二班级的语文课堂上)
“我们组搜集的是关于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请看……”
“我们组介绍的是‘李冰父子,功在千古’……”
“我们组介绍的是当代作家余秋雨,他可是我们同乡哦……”
“关于《文化苦旅》,我们组讲解的题目是‘文化的美丽和哀愁’……”
他们对台下同学影响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
(3)向社会生活开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63]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的广阔天空。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日月山水、草木荣枯、秋去春来等等都可以看作语文;百姓生活中的婚丧嫁娶、民风民俗、街谈巷议、邻里纠纷等等都可视作语文,可以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语文化,都可当成语文来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经常带学生进行实地采访。采访当地
总之,只有开放教学空间,努力使语文学习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生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这一历程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和生命的有意义的建构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随着教育在人一生中地位和作用的增强,课堂生活对人的终身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奠基的作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它拒绝凝固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职高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课堂生活单调、机械、沉闷。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喋喋不休地分析,滔滔不绝地讲解,将备课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或忙于听讲、记笔记;或呆呆地坐在那儿,已不知神游到何方;或搞起“副业”:写信、看口袋书、听随身听等;或趴桌子睡觉;或聊听说话;有的实在无聊了就干脆故意制造笑料。课堂上,缺少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气氛沉闷,如一潭死水。这样的课堂生活,导致了教师的厌教,学生的厌学。门德勒(Allen Mendler 1992)在一项研究中认为:“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他们需要帮助来学习另外一种行为方式,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满足这些需要正是激励恰当行为所不可缺少的。”[64]布伦德罗等(Brendtro,et al,1990)、库拍史密(Coopersmith,1967)、科恩(Kohn,1993)和格拉瑟(Glasser,1990)对支配和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基本需要进行了探讨,下表列出了他们关于这个主题的观点。[65]
Brendrto,et al (1990) | Coopersmith (1967) | Kohn (1993) | Glasser (1990) |
1、归属 2、掌握(知识) 3、独立 4、豪爽 | 1、器重 2、胜任(学习) 3、权力 4、美德 | 1、合作 2、满意 3、选择 4、生存 | 1、关爱 2、乐趣 3、权力(自由) |
四位理论家的共同观点是:学生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在学校环境表现良好。这些需要包括:学生需要有互相体现关心、互相支持为特点的人际关系,需要有证明自己掌握和胜任学业的机会,需要有学习和使用自我决策的机会,需要有影响环境、影响他人生活的机会。
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课堂生活需求。只有开放教学方式,才能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等诸多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和长度(持续性),全方位地调动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索。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在语文生活化教学这一教育思想理念下,尤为重视的是体验探究式教学、课堂研究性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
(1)体验探究式教学。
语文体验式教学法,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下面请看一则体验探究式教学案例:(案例来自于浙江省第十一届“百课万人”(职教)创新教学观摩活动)
齐健(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教学设计
活动过程:
导入:以“感动”为话题切入。
多媒体循环播放“感动中国2004、2005年度人物”图片,教师配以如下导语:
有一种力量,它可以使人软弱,因为它往往触碰你内心深入最软弱的地方,使你泪流满面;它也可以使你坚强,因为它会化作你不断前进的勇气和动力。这种力量就是“感动”。一个社会需要……今天我们读了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也许又会经历一次感动,感受一次震撼。
第一活动单元 文本意义解读
——述情节,理结构,初步体验感动
活动步骤一:请一位学生详细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作补充。
活动步骤二:在复述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
活动步骤三:围绕“吃面”这一中心事件,找寻母子三人吃面的次数、碗数和母亲点面时的语句,进而理清结构,明确线索。
第二活动单元 文本意义生成
——让我们感动一回
活动步骤一:寻找感动,体验感动。
活动内容:在文本中找出令你感动的细节,并简要说说感动的理由。
……
活动步骤二:我“吃”清汤荞麦面
师:大年三十的晚上,母子三人合吃一碗清汤荞麦面,对于他们来说,这碗面是鲜美无比的佳肴。现在请你来品尝一下日本作栗良平为我们烹制的这一碗清汤荞麦面,你吃出了什么味道?不知道小说的作者所要的表现的原味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碗清汤荞麦面。
学生活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派代表阐述本组的见解。
小组一:我们吃出了苦涩和辛酸。……
小组二:我们吃出了幸福和甜蜜。……
小组三:我们吃出了感动。……
……
师:对这碗清汤荞麦面,我们尝出了各种各样的味道,可谓是酸甜苦辣,百味杂陈。这就是生活的原味。
活动步骤三:心灵感悟——通过对以上细节的归类分析和细细品味,探究小说所表现的真善美。
活动形式:补写下面文字中删去的句子,要体现小说作者所歌颂的人物的真善美。
这是菜单上最便宜的一碗面
自从母子三人从碗里捞起了
……
这碗面从此就变得昂贵
这是一碗普通的清汤面
自从面馆老板在碗里拌进了
……
这碗面便不再普通
活动步骤四:概括总结,领会主旨
……
第三活动单元 视界融合
——我的感触,我的诉说
活动内容:你曾经面对过困境吗?你遭受过像母子三人一样的苦难吗?你经历过感动吗?你的家人、朋友等身边的人也许正经历着下岗、疾病、贫穷、失败等挫折和困境,请任选一角度,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阅读《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感受,把你的经历或感想写出来。
《一碗清汤荞麦面》以活动单元的形式层层推进,共设计了三个活动单元,包括讲故事、找感动、议感受、诉真情等活动内容。在教学中营造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得到较为真实的体验,以融情入微的体验达到情感审美和教育功能。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体验探究式教学有这样的特点:
①建构主体体验的课堂学习情境,实现对文本的移情理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特定的合适的情境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话题背景,是增强理解力的“助推剂”。情境的创设包括课堂开始、中间、结尾和某些特定的环节及课堂整体氛围的营造。
每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引入。教师如果能把课堂引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就可以在课堂之始初步构建主体体验的学习情境。《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教学时抓住“情感”来教学,在导入新课时就循环播放“2004、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四幅画面,并配以教师极具感染力的导语,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了一次感染和熏陶,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这种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使学生马上主动地参与到下面的教学中来。本案例在课堂教学的中间环节——第二活动单元中,“请你找出让你感动的细节,并说说感动的理由。”这一环节的设置,其实隐藏着情境创设的要求,陈述感动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历,自主创设情境进行移情理解的过程。
②在师生互动中达成知识建构、意义生成的目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其作用往往能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而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受体,他们参与课堂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被无形的压抑了。这样,语文课堂中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或心灵的沟通,课堂气氛也很难调动。而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课堂教学最容易形成师生双向主体的思想交流,也最需要师生的情感沟通。在上述案例品味“清汤面”的活动环节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经历各不相同,文中感人的细节对每位学生感情上的触动肯定也有所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认识水平,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教学结果。在品味中,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挖掘作品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鉴赏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的真、善、美,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和一曲奋斗者的生命之歌。在此,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③在视界融合中达到生命意识的升华。
教学活动,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是“文本”即作者的视界,一是学生即读者的视界。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学生的“现实视界”也各不相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以学生的“现实视界”为出发点,是一种不断以新的视界取代学生原初视界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以自己的经验视界出发,来理解“文本”,实现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视界的融合。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这两种视界的真正的融合,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新的“视界”,即学生的智慧增长,个性充分发展,思想意识得到升华。例如,本案例第三个活动单元——“我的感触,我的诉说”为学生的情感倾诉提供了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深层次的体验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世界有了自己独特的新的感触和情感的积蓄,学生有表达的欲望。此时,学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是内心真实情感或真实想法的自然流露,是文本视界与学生现实视界融合而产生的第三视界。这个环节激起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它是对自己生命过程的体验。
(2)课堂研究性教学。
课堂研究性教学就是围绕文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普遍要求。这一理念的实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让语文教师参与到整个研究过程中来,调控研究发展的态势,随时实施评价交流。下面以《白鹭》例,阐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案例来自于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2月编辑的《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学科优秀教学个案精选》)
王冬梅(杭州市江滨职业学校)《白鹭》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郭老1942年创作的散文诗《白鹭》,它代表了郭老作品风格的另一面。请同学们各自放声朗读,朗读的过程中,把生字或易读错的字词划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 动口)
师:文中生字或易读错的字词有哪些?
生:蓑、澄、匣……
[评:职高生语文基础知识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基础。]
(学生查工具书,师生共同明确)
(学生齐声朗读)
(听课文朗读或教师范读)
[评:早在30年代,叶圣陶就指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66]“读”一方面可以复现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并可能做到复现得细致而深入;另一方面可以唤醒学生自我的参与,使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自我生活密切联系。总之,自由朗读、齐读、范读能调动学生较快地进入研究的文本。]
师:现在,同学们可就文章内容的理解、结构安排、字词理解、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提问。
(学生自由发问 动脑)
生:为什么“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生:“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精巧”二字表现在哪里?
师:有没有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精致小巧,体现了白鹭的美。
师:那么,精巧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同学们看书上,再找找看。
生:指白鹭身材,——不,体形小巧,“精致”表现在体形、毛色等方面。
师:问得好,回答得也很好。同学们可继续提问,问完后,我们大家开动脑筋一起解决。
生:把白鹭与朱鹭、苍鹭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生:突出白鹭的美。
师:能否再具体些呢?我们可以结合文章中的有关内容,找课文中相关的语句。
生:第三自然段“白鹤太大而嫌生硬”,从这句看出,通过与白鹭对比是为了突出白鹭小巧的特点。而后面与“朱鹭、苍鹭”对比是为了突出白鹭“寻常”的特点。
(学生热烈鼓掌)
师:很好,请断续提问。
……
(课堂气氛相当热烈)
师:下面,我不打断同学们的提问,问完后我们再来讨论。
生:为什么白鹭低飞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生:既然白鹭寻常,为什么还要写?
生:白鹭不是寻常吗?为何还要突出它那么多的美?前后不是矛盾吗?
生:为什么第六自然段说“田的大小是有心人安排的”?
生:我想知道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白鹭》这篇文章的?
生:文章是颂扬写白鹭好的方面的,那第九自然段为什么要写白鹭的不足呢?
生:为什么白鹭的美会被人忘却?
生:为什么白鹭不会唱歌,作者还认为是一种美?
生:“站在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闲”句意是否矛盾?
生:作者写《白鹭》,有没有除了赞美白鹭之外的弦外之音呢?
……
[评: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学习,能提出问题,表明他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主体性作用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发挥的过程。]
师:提得好,很多问题,提得有价值,有深度。下面我们把带有共性的问题抄写在黑板上,大家分组讨论、研究,并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写下来。同时,能否发现新的问题?
(师生把问题进行归纳、合作、筛选,共同挑出最有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本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
(4人小组热烈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很多小组讨论都很好,下面请公布你们的答案。
……
(师生一起甄别、点评)
……
[评:课堂上的讨论是在老师引导、启发下有序的进行的,老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实践“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的理念。]
师:刚才小组讨论时,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生:课文第六自然段为什么要用“绝顶”一词?
生:课文最后说“白鹭实在是一首散文的诗”,如何理解?
……
师:课后请同学们通过图书、网上等处查寻、收集有关白鹭的资料并试着思考、解答这节课未解的问题。
[评:课堂学习重要的是过程,思索探究的过程,而非整齐划一的结论,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使课外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延伸,这也是进行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需要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67]课堂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在参与知识与智慧的生产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同时,课堂研究性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职高生未来生活所要求的。
(3)合作探究式教学。
合作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展开学习,以小组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68]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69]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诚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个性鲜明且善于合作的素质较高并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众多职业学校深化教改所要实现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师生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由,而不是压抑、紧张和自卑,顺理成章学生就会成为交流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
职高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为了使合作探究式教学有效有序地进行,在选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①组建学习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这是使学生之间乐意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也是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假如四个学生都基础差、懒惰又缺少自制力,那么小组自主学习的时间就可能是他们闲聊的时间,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如何分呢?我的做法是:一般情况下,依据就近的原则,按学生的座位,以前后两桌或三桌为单位,形成以四人至六人为一小组的合作小组,如果碰到这几桌刚好都是差生的特殊情况下时,则在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作适当的调整。在分组的过程中,遇到个别不愿意与人合作的学生,要加强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很多事情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学会与人合作对一个人今后能否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小组确定下来后,就要定组长了,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组长一定要学业水平高,责任心强,且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组长可以是组内竞选,可以是组内推荐,也可以是老师指定。组长的职责是召集组员学习、决定学习内容、督促学习过程、检查记录组员学习情况等。
②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将问题呈现给学生。
问题可以是老师直接呈现。请看《包身工》的一个教学片段:[70]
师:下面是我们的课题研究时间。我把课文分为三大块:主题研究、文本研究、纵横比较研究。请大家根据这三大块,就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建立选题库。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选题通过投影展示。如主题研究:①《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②《包身工》最后三段的意义何在?③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文本研究:①《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②什么是报吿文学?它的特点是什么?③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④文中数字的作用。⑤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纵横比较研究:①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②……
问题也可以由学生呈现。在合作探究学习前,先让学生独立通过读书找疑,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再加以呈现。例如,在上文《白鹭》这则教学案例中,在学生自由提问后,教师把问题进行归纳、筛选,然后再呈现:①白鹭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②作者写白鹭有没有更深的含义?③课文主体部分8个自然段各写了白鹭的什么美?
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任务、目标和重点,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二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恰当控制节奏,使学生在课堂上科学有序地进行学习。三是参与小组学习,及时掌握学情,捕捉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实践证明,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对职高学生来说优点还是比较明显的。学习小组,调动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起学习时,他们互相监督,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积极开动脑筋,他们时时为众力所成的胜利果实而开怀,气氛热烈、活跃。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些个人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碰撞出的集体智慧往往会迎刃而解,学生体验到了创造发现的快乐,这样的课堂生活焕发着学生的生命活力。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导火索。但长期以来,在职高的课堂上,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讲的深广多寡,对学生的要求等,主动权始终在教师手里,教师主宰着课堂。而自卑的职高生向来认为自己比别人矮一截,向来认为自己比别人差,所以,他们是不敢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任何异议的,他们已习惯于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也就渐渐地丧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将会泯灭。其实,职高生也是渴望表现自己的,只不过在“应试教育”的初中,他们被“边缘化”了,课堂中根本没有他们发言的机会,有些学生说他们根本没被老师提问过,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习惯于沉默。开放式教学的师生关系的民主,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信任和负责的基础上的,师生在感知探索知识的互动过程中,展开平等坦率而真诚的对话,只要真正平等对待职高生,他们的热情一旦被点燃,职高的课堂同样也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
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内的可以,课外的也可以,还应允许学生提质量不一的问题。对那些能提出有研究价值思辩价值问题的学生,应予以大力表扬。而对那些提出简单幼稚问题的学生,也先要对其敢于提问的精神予以正面肯定,再对其问题进行剖析,并给予耐心解答。
在角色扮演上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教师可以是传道者、真理的代言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的倾听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朋友。向何种角色转换,何时转换,则要根据具体情况需要而定了。
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机械地传递知识,也不仅仅是资料的提供者,而是学生求知与发展过程的向导,作用在于热情耐心的鼓励,循循善诱、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潜能的学习主体,在教师的导引下,试图自行拨开知识的迷雾,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讨论,可以质疑。在双方平等对话中,教师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与人合作;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技巧,更主要的是学习意识被唤醒,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在这样的课堂中,没有个人迷信,没有心理距离,有的是那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为了解答疑难问题、为了探索人生真理而激烈争辩的场面;没有机械沉闷,只有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带来的生机和乐趣!
创设开放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
例如:李玉山《氓》教学实录:(该案例选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2期)
……
师:所以这个女子才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都是傻瓜。(生笑)
生:老师,您的解释不对吧,书上说“无与士耽”是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的意思。
[评:学生对老师的理解提出了质疑。]
师:你说说为什么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
[老师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生气或置之不理或不了了之,而是抓住这个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与他展开平等的对话。]
生:不清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也不清楚。
[评:允许、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见解,是注重公平的一种表现。]
师:哪位同学可以帮他解惑?
[评:学生水平有高低,理解速度有先有后、剖析深度有深有浅,把表现的机会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
……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
[评:对学生的优点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是对学生的尊重。]
生:“鸠”有什么用?
[评:学生有向老师提问的权利。]
师:你说呢?
生:不知道。
生:也是比兴吧!
师:说下去。
[评:鼓励陈述自己的见解,让他能言尽其意,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公平,也是一种激励。]
……
生:老师,我突然有个想法。
师:说下去。
生:您刚才说“兄弟不知,蛭其矣矣”是女子到家后的事,能不能这样想,这首诗就是女子在回家途中的所见所想,兄弟讥笑应该是这个女子想象回到家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场面,行不行?
师:大家帮忙分析一下,而且要说出理由。
[评:把学生的问题移给全班学生讨论,是对提问学生灵感的无形赞赏,是对其它同学思维的很好的激发。]
……
在这个案例中,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疑惑,教师为此创建了一个公平的对话平台——师生对文本的解读是公平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也是公平的。所以学生有疑能问,有话会讲。教师在其中,角色不断地适时转换,一会儿是被提问质疑的对象,一会儿是参与讨论的同伴,一会儿又是解答引导的导师。在这堂课中,师生彼此间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 ,教师没有以“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出现,而是以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参与课堂讨论,因此,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有的只是轻松自由的发展,有的只是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
师生关系的和谐,营造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教学氛围,是进行开放式教学的前提。这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应具备平等、民主的观念,宽容的意识,以及较高的专业与综合素质。只有这样的老师才可能进行开放式教学。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自愿地、积极主动地参与、融入这个教学氛围。
开放的师生关系体现了民主、平等、尊重等现代人类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左右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受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改革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1)考试内容僵化。
职高生源素质差,语文基础薄弱,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论是高职考试、会考还是学校的常规化的期中、期末考,总是将考试难度降低到定篇定范围的程度。
2004年前,浙江省高职语文考试都是定篇定范围的。以阅读考试为例,2001年有3篇来自于考试大纲划定的课文,2002、2003年均有2篇。这样的高考指挥棒,使教师死教那二三十篇课文,死抠课文分析结论。教师的很多精力倾注在那些命题率较高的语文拟题、讲题上,学生则陷入根据课文内容拼凑编制的练习中,做题,考题。而这些练习大多是远离学生生活的无多大价值的概念化的产物。这样的命题趋向,怎能考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怎能引导教师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会考跟高考一样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2004年前,台州市会考的语文试题全都来自于台州市编制的练习册,即从这些练习册中抽出原题组成,内容都是有关课文的,甚至作文题都来自于里边。于是语文教师就让学生无休止地重复做这些练习,学生就反复地做这些练习、背这些练习的标准答案。这种知识概念和课文内容复现式的考试,最多仅仅能测出学生对练习册的记忆力,哪里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语文水平呢?在这样的会考面前,对课外内容的关注,题外的引申发挥就显得缺乏意义。因为学生认为只需临到考前背一背,就可以拿到合格分,何需花时间去学习其他与考试无关的知识。更可怕的是,很多职高生形成这样的习惯:自己不动脑筋,等着老师报答案,然后记答案,背答案,他们认为这就是语文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为了提高合格率,加上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在教学中也就常常局限于教参的分析,重点内容的记忆,而不是注重分析过程,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课文这一“例子”的学习,在课外读写中试着运用。这样的会考,使语文教学无法走近生活。
至于学校平时的期中、期末考试,更是老师出复习提纲,然后从提纲中抽取一部分原题组成一张试卷,这样的考试内容,它对学生学语文的错误导向作用更是不说自明了。
(2)评价方式简单化。
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考试就等于分数,分数的高低就等于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这种以分数来论英雄的评价方式,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有相当一部分职高生经过无数次的考试失败后,他们对考试已是无所谓了,分数对他们已没有多少“刺激”。目前的语文考试也只有笔试,测试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而在学生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听、说却在考试中没有占一席之地,因此导致学生存在不同轻度的轻视“口语”的现象,口语教学也得不到重视,甚至形同虚设,难怪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考试,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仅凭一张试卷来测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显然是不完整,不科学的。职高是就业准备教育而不是升学教育,所以,职高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应主要不是甄别、选拔,而是应激励、发展为主。显然,目前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多方面的作用,并且这种简单化的评价,容易对语文的教学活动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应该采用和不断创新包括量化评价在内的多种评价方式。
(3)评价主体单一化。
仍以自上而下的评价为主,在学生评价中,明显呈“他评”的特征,教师扮演的是裁判、法官、说教者的角色,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学生对学生、学生自我、学生对教师、教师自我的评价,学生在评价实践中扮演的是被动接受的角色,根据评价者发出的指令被动行事,缺乏对自己言行反思的动力,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积极性得不到发挥,评价的主体显得单一与不足。
(1)目标性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诊断语文教学问题及症结、强化和调节语文教学活动,促进教师教得科学,学生学得主动。因此,职高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一定要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及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从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评估。
(2)发展性原则。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验教育工作的尺度。评价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在整个评价体系中起到方向性和准绳性的作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学评价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区分学生的优劣和简单地判断答案的对错。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确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的基本观念,让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
(3)多元化原则。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所以,语文课程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这里的“多元主体”,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同时,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4)全面性原则。
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择能和综合交际能力,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潜能等方面。在评价的过程中,采取多种评价的方式并存,既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既有测试型评价,又有非测试型评价。测试型评价不再仅是笔试,还包括听力、口试。通过全面性的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语文考试与生活接轨。
强调测试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从题目的内容来看,有这样几种情况:
①贴近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
例1:
当你在操场上,看到一位平时面熟,但不曾说话的同学正在看新发的《创业指导》,很感兴趣,想向他借来时翻一翻。你会怎么说?以下四句话最得体的是———
A、喂,这本《创业指导》能让我先看吧?
B、哎,你能不能把这本《创业指导》借给我看看?
C、对不起,打扰一下。这本《创业指导》能否借我看看,明天上午就还给你。
D、你也看这类书,还是我看适宜,拿来让我先看吧!
(台州市2004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考试卷)
例2:
记一句平时你在电视、广告牌上看到的最喜欢的广告词。然后为校园的安全或卫生拟制一句广告词。
记广告词:
拟广告词:
(台州市2005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考试卷)
②跟踪生活中的时事、热点,关注大众生活。
例如:
依图文参照提示写一段说明文字。
提示: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已于近期正式下闸蓄水。为了让船舶上下通行,大坝边侧建有五级永久船阐。(如图所示)
船上下通行时须穿过永久船闸。例如,船从坝的下游往坝通行时,先进入五闸室,六闸门关闭后,五闸室自动充水,将停泊在五闸室内的船往上抬升,待该闸室内的水位与四闸室平行时,打开五闸门,船“上”到四闸室。如此反复,船像爬楼梯一般不断攀升,直到到达上游水面,完成过闸过程。
请问:船如果是从坝的上游往坝的下游通行,又如何通过永久船闸呢?(答案限120字以内)
(台州市2005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考试卷)
③体现地区性生活。
例如:
一些经典的广告语脍炙人口,让人过目不忘。请在以下四则中选择一则,品评该广告的妙处。(其它三则本文没引)
临海城市宣传广告:千年古城墙,满街文化人。
(台州市2006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考试卷)
从题目的类型看,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选取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材料,作为题目命制的蓝本。
例如:
下面是商家用谐音法给成语“整容”产生的广告语,请你划出已被“整容”的字、词,并为他们恢复真身。
默默无蚊(“ ”应改为“ ”)鸡不可失(“ ”应改为“ ”)
骑乐无穷(“ ”应改为“ ”)无胃不治(“ ”应改为“ ”)
饮以为荣(“ ”应改为“ ”)股往金来(“ ”应改为“ ”)
(台州市2006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考试卷)
②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力图诱导出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文能力。这类题目是语文试题生活化所采用的最常见也是特征最突出的一种形式。
例1:
学校组织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会上,你对一家单位有些兴趣,想向该单位的招聘人员再了解些情况。你的开场白会说:————
(台州市2004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考试卷)
例2:
烹饪专业的郝放同学毕业三年后,技艺进步较快。他想自己开一家菜馆,主要烹饪富有本地特色的土菜。在要起店名和拟招牌广告时,他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后悔自己当初语文没学好。于是他想请你为他的菜馆拟一则招牌广告,并帮他出一个店名。要求:广告和店名体现本菜馆的特色,要写明自己的创意。
(台州市2006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考试卷)
③需联系生活进行回答,题目设计向生活辐射。学生回答该问题须将题目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体验相贯通。
例1:
第三段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很容易被充满真情的语言打动的”,其中“语言”可能是当面交谈、电话交流、短信、家书、便条。请你在母亲节用你自己最平淡、最真挚、最感人的“语言”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和理解。并把这“语言”记录在这份试卷中。
(台州市2005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考试卷阅读理解三第20题)
例2:
请你说出几种“对抗”禽流感的方法或措施。
(台州市2006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考试卷阅读理解三第16题)
生活化倾向的命题体现语文的实践特点,试题设计的着眼点不再是静态的语文知识,而是动态的读和写的具体实践。生活化倾向的命题还体现了迁移性的特点。试题的设计努力结合生活的实际,为学生创设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情境,使答题的过程成为创造性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语文考试与生活接轨,不仅使语文考试变得鲜活生动,而且让学生觉得语文并不遥远,并不高深,它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体验到语文是博大鲜活的,对学生认识语文的作用和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口语交际纳入考试范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只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作出评定,作为语文课程一个主要领域的口语交际却长期在考试中占不到一席之地,导致学生不同程度的轻视“口语”的现象。因此,我们不应抱怨学生的口语如何差,或学生如何不重视口头表达等。如果我们的考试制度里还是没有“口语”考试地位,那么,口语交际教学就还是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是不可能得到有效训练,不可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当然,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在高职考试以及会考中加入口语测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认为在学校每学期的终结性评价里增加口语测试应该还是可行的。
听力测试:在期中、期末试卷中纳入听力测试的内容,占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由录音机播2遍听力材料,材料排列由易到难,学生用书面答题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所听材料内容的理解。例如:
1、听下面一则导游词,导游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厦门?
A、从自然景观一个方面B、从文化、人才、风俗、饮食四个方面C、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
2、听下面一段对话,回答问题
①贝尔纳要求饭店经理拥抱他的用意是什么?(2分)
②贝尔纳所说的“永别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口语测试:每一学期或每半个学期进行一次全班范围的口语考试,考试成绩纳入语文学期的总评成绩中。考试范围根据每册课文的口语交际训练重点来确定,或介绍,或复述,或即席发言,或情景对话等等;考试形式,或是让学生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或是先让学生自由组合为二人或四人小组,老师事先联系生活实际,设定某些特殊场境,学生抽签准备二十分钟表演;评分者可以是老师一人,也可以由多个老师组成,也可以老师和学生共同评分。例如:
按照下边的规定的情境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对话:
1、同学逛街经过一家网吧,一位同学想进去,另一位同学劝说他不要进,于是……
2、进高中后,妈妈对你管得更严格了,不准唱歌,不准踢球,甚球,甚至不准看电视及课外书,你简直受不了了,一天你在街上碰到初中的好朋友张强,于是……
(台州市2005年职高生情境口语比赛题)
口语考试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重视口语交际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这种口语考试一定要坚持下去,不管时间够不够用,老师忙不忙,都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随着学生语言功底的加强,口语考试的难度可以加大,要求也可以慢慢更严格,刺激学生更加努力去训练。
(3)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列入评价系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给的评分总要包括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劳动,并且包含着对好几种劳动的评定——包括学生的回答(也可能是好几次的回答)、对同学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不太长的作业)、课外阅读以及实际作业等……这样,学生也很明白,他的任何情况都逃不出我的主意。”[71]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当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都置于评价、反馈、矫正、调控的视野之中,这种评价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将学生课外的语文学习活动忽略,这样,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评价,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处于无组织状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语文和用语文的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调动,影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生活化教学把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列入评价系统,记入期末总评成绩。对语文课外活动的评价,我校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课外阅读活动、课外收视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校园生活活动、家庭、社会服务活动。每周上交一
(4)建立语文学习记录袋。
语文学习记录袋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质的评价方法。记录袋内装的是学生认为最能反映他的学习成就的实物材料。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页字,一次做得最好的作业,一段口语交际录音,一次精彩的课堂问答,一篇好的文章,一次比赛获奖证书,成绩好或者有明显进步的检测试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关资料,课外阅读、课外收视的材料,帮父母设计的广告等,如果学生愿意把不太好的作品甚至失误装进去作为教训,也是可以的。总之,袋里面装什么,不作明确的限制,只要能够反映学生的语文生活成长历程,促进他们的反思与发展。记录袋内的材料由学生自主决定装什么或不装什么,教师可提出一些建议。记录袋可以由学生自己保管,也可以由教师保管,教师保管时要注意及时收发。记录袋的封面有学生评价栏,教师评价栏,家长评价栏,每学期结束时,学生为自己写一个评语,教师也在每个学生的记录袋封面上写上评语,然后发给学生带回给家长看,看后家长再在封面上写下评语,下学期开学初时学生带回。语文学习记录袋,可以超越时空不拘一格地记录下学生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利于学生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并且为每个学生都创造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例如,有些职高生,由于语文基础太差了,考试老是不及格,但他可以把字练得比以前好,这是他力所能及的,于是他在记录袋内装入他书法进步的过程,收获一份进步的喜悦,家长看到了自己子女有进步的地方,也觉很开心。学生、教师、家长的三维评价,更是有利于学生的反思和进步。总之,语文学习记录袋,评价了学生课堂生活、日常生活中语文学习活动的情况,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5)课堂教学评价体现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学关注学生的语文课堂生活质量,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课堂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课堂评价活动几乎只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内容定位在知识的传授和获得上,而对学生的思维、态度、情感、创造性等方面却很少有评价,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生活化的教学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统一目标,注重公平。
在课堂上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提出问题后,老师叫来叫去就是几个学习成绩比较好、发言踊跃的学生,对比较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老师很少有评价,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是不去关注,有些差生甚至一学期不会被叫到发言,他们就这样不断地被边缘化。每个学生都享有均等的受评价权,在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要注意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能忽略了每个学生,教师眼神要遍布教室的每个角落,做到“眼观八方”,确保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受益。
我们还可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问题,差生回答错了,老师有时会严厉地批评,甚至讽刺、嘲笑,而好生回答错了,老师会细心细语地勉励他。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我们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带个人的性绪和偏见,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②多元标准,注重人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既然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那么,就要重视评价主体的交互作用,关注评价过程的动态情境性,提倡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是富有个性的,有着鲜活的生命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使学习过程带有了很强的个性体验。那么,评价学习不但要允许学生存在理解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学习理解的差异,甚至学生合理的“偏见”。
例如,雷冬梅《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节选:(此案例选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4期)
正在鉴赏《林黛玉进贾府》宝玉出场后的肖像描写,在熟读成诵,闭目想象,自主鉴赏中,一个眉清目秀,英俊潇洒,温柔多情的宝玉正向我们徐徐走来。冷不防,一学生站起来:“我感觉宝玉并非英俊潇洒,而是一种变态!”
如同平地起惊雷,教室里霎时沸腾起来,真是语出惊人。这体验未免太“特殊”了。但理智告诉我,这种不同的声音不能粗暴封杀。还是先倾听,再相机引导吧。
师:为什么是一种变态,你能具体说说吗?
[评: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学生的不同声音一定有其发生理由。]
生:宝玉的肖像完全呈现女性化的特点,并非常人心中的英俊模样,比如,浓眉大眼,高大威猛,英姿逼人等。大家不信再看这些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换装以后,“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这些描摹用于女孩。如果我们对《红楼梦》无所知,第一次感受这样的文字,恐怕都要以为它是在描写一位女子。(笑声四起,掌声继之)
[评:有理有据更有个性,该生从自身的审美价值出发,创造性地理解宝玉的外形特点。从掌声中也可以看出,该生的理解引起了较多同学的共鸣。]
师:非常感谢你实话实说。同学们也有这种感受吗?(“有”,全班几乎是异口同声)那么,宝玉第一次出场,他的外貌为什么呈现女性化的特点呢?是
[评:教师的肯定,同学的赞同无疑会给提问的学生以自豪的成就感,也会激发其他学生作出个性化的分析与理解。]
……
(接下来就是学生的围绕问题勇跃分析与发言,学生们从文章中、自己的知识贮备中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
[评:新课标提倡对文本的解读要有创造性,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多元标准、注重人性,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兴趣的良方。]
案例中的学生依据自己的判断标准并作“犀利”的评语道出了出人意料的评价,可以得知他不是一个传统课堂中的“乖学生”。但该教师十分明白,不能因“不同的声音”就粗暴地封杀,“不同的声音”后面可能有不同一般的见解,必须让这个“特殊”的学生阐明自己的理由才能作出合理的评判。因此,教师以导诱因,学生果真理由铿锵,并赢得了教师与同伴的赞赏。结果显而易见,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在这样的课堂中,“不同的声音”一定还会层出不穷的,这样的课堂生活肯定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
③点拨引导,注重发展。
语文学习是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过程,没有学生积极的主体状态,任何语文教学都将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突出实践性、自主性、学习性,教师角色也就转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就是说教师应不断地去了解、认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水平与已有的发展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与过程不断地调整教学设计与指导方式,通过倾听、交流、组织、反思、论证等确定点拨引导的策略,以期能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去促进语文学习。
例如,钱梦龙《谈骨气》教学实录:(此案例来自阎苹、
……
师:你们看,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楚。对这一部分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生1:我并不是什么意见。我不明白课文中说的“大丈夫”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师:你看呢?
[评: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生1:文章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国人”当然有男的有女的,可这“大丈夫”……(众笑)
[评:在教师的引导下,该生讲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其实,这是对自己的思维的进行反思的结果。]
生2:词典上说,“大丈夫”是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 。
[评:又一个学生把问题推进了一步,看来有更多的学生思维被激发起来了。]
师:是啊,所以女同学要提抗议了:难道我们女的就没有骨气了吗?(大笑)大家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评:仿佛是山重水复,但教师还是继续把问题与矛盾激化。]
生3:孟子的这句话是在封建社会说的,那样的社会里重男轻女,认为只有男的才有出息。现在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男的女的都有出息,所以作者所说的有骨气,男的女的都应该包括在里面。
[评:在问题面前,学生积极思维,按自己的逻辑想找合理的解释,显然这个解释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非十分准确。]
师:是啊,孟子是封建社会的一个代表人物,女的一般都没有社会地位,这是当时的社会现象。不要说封建社会,就是现在世界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女的也是没有地位。
[评: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合理解释部分,并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生1:可吴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他为什么不把刘胡兰写进去?(笑)
[评:显然这生1并没有满足于教师的解释,他的问题意识受到了又一次的激发,思维也进一步深入。]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吴昑为什么不写刘胡兰,却写了个文天祥?(大笑)这个问题值得好好讨论。请大家从文章里找找作者要这样写的根据。
[评:教师赞赏了学生的提问,敏锐地把握到了问题的根源,他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但教师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抛给学生的同时,做了必要的引导——从文章里找找这样写的根据。]
……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与过程不断地调整教学设计与指导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学生的言谈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与鼓励下,调动原有的知识,反思自身、同学与教师的问题与观点,更自觉地投入到问题的发现、解决再发现之中。因此,课堂也就更有了活力。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与能力无疑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学科独具魅力。但是,非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困于书本、习题、考试,没多少机会去深切体会学好语文可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交际,也没办法深刻感悟语文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自己灵魂的滋润。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了语文的应用与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语文的应用价值,让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理解到学好语文可使自己今后更好地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使学生在主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品尝到语文中的“生活”的酸、甜、苦、辣,获得审美的愉悦,并且丰富自己的间接的生活经验,这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非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学生拘泥于书本世界,身囚在书本知识樊笼。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学语文就是为了考试,考完试抛掉课本语文学习也就结束。大多学生没有把学语文知识技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习惯。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把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结点找出来,使学生能把理性知识运用到感性的实践中,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感性实践又使学生课堂中的理性知识得到更好地巩固,学生感到了生活中处处需要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尝到了与生活联系学语文的甜头,从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联系实际的学习中,学生锻炼了能力,了解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这一切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人格的高度发展。
非生活化教育观是建立在教师和教材之上,是知识的联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由于学生没有充分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学习就会被当作一种负担,对学习的坚持往往较多地依靠外在的力量。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多向的教学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不仅充满教师自己的热情,也充满学生的热情,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性味,教学气氛活跃,有利于满足学习需要中的高层次需要、表现的需要、求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师生双方体会到教学是一种人生的良好享受,使他们的生命有朝气和活力,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带着丰富的经验和自己的看法来学习的,有些问题即使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呈现时,学生可以以相关的经验为基础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因此,教师不能对学生已有的理解视而不见,而应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当作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新的知识,使学生自身拥有的、丰富的直接经验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与书本抽象、间接的知识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缩短教材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要掌握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经验的总结,也就是人类历史文化上的优秀成果。学生要掌握这么多的文化知识,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学起来就更直观,可以更迅速,效率更高。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尽管这样的理念深入人心,尽管教师试图按这样的教育理念去进行教学,尽管教师知道这样的教学将会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但是高考的压力使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心动但不敢行动。职高就没有这样大的压力了,由于大多数学生不参加高考,所以,社会、家长、学生以及上级有关部门对分数的关注度不象普高那样热切。这就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职高语文的教学模式不必要也不能够走普高之路。生活化的语文教学针对职高学生的素质特点、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社会需要,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真正体现了职业高中的就业准备教学而不是应试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成为合格型的应用人才。
(一)书籍类
[1]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刘国正.实和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 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9] 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10] 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1]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2] 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3]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5.
[14] 蔡伟.课堂教学创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5] 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16]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7] 钟启泉,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9] 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0] 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1] 包建新.语文生活化教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2] 肖家芸.语文“活动式”教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3] 杨九俊.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4]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5]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6] 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27]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0] 王富平.素质教学评价引论[M].西安:西安出出版社,2003.
[31]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2] 范晓玲.教学评价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3] 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4] 薛杰.新课程初中语文发展性评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5] 王斌兴.新课程学生评价[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36] 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7] 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8] [美]Jacqueline Grinnon Brooks & Martin G.Brooks著,范玮译.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9] [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0] 邢秀茶.学与教的心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二)论文类
[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科学论坛,2004,(1).
[2] 郭华.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J].教育学报,2005,(1).
[3] 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5,(9).
[4] 李长吉.教学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J].中国教育学刊,2005,(10).
[5] 周序,林艺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评述——兼与《教学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作者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2006,(8).
[6] 晏辉.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
[7] 胡定荣.论教学联系生活的三个基本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5,(5).
[8] 李松林.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论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9] 王攀峰.试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0] 阎光才.教育日常生活之网[J].教育科学研究,2005,(10).
[11] 李海林.生活化与语文化[J].教师之友,2005,(1).
[12] 邓昌贵,母荣丽.论语文教育生活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7).
[13] 李镇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12).
[14] 李镇西.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J].语文教学通讯,2000,(5).
[15] 卢雁红.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小学语文教学.2002,(1).
[16] 祁正飞.语文教学生活化尝试[J].职教通讯,2005,(2).
[17] 韦志成.生活、生存、生命[J].中学语文,2005,(5).
[18] 黄澜、陈艳.对生活化语文的思考及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5,(2).
[19] 郑朝家.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J].广西教育,2005,(12).
[20] 朱林红.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1).
[21] 朱国忠.实施“语文生活化”策略[J].湖北教育,2001,(9).
[22] 孙传文.适应新理念的要求,加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当代教育科学,2004,(4).
[23] 陈涛.让语文教学生活化[J].语文教学研究,2005,(10).
[24] 郭芳则.构建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J].湖北教育,2002,(21).
[25] 叶卫青.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6] 孙林,李里.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发展模式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27] 谢文新.中职语文教学应确定专业导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28] 熬碧红.中职语文教学定位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3,(3).
[29] 俞沛强.职高语文教学要体现实用性原则[J].职教论坛,2004,(6).
[30] 龚浩怡.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教、学、做合一”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4,(6).
[31] 胡德维.考试生活化小议[J].教学与管理,2005,(4).
[32] 张颖.新课程语文考试生活化取向评析[J].语文建设,2006,(1).
[7] 杜建武,刘玉娥.从一份台湾试卷看语文考试的生活化[J].教学大参考,2005,(1).
[33] 郑洁.关于中职语文会考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05,(1).
[34] 赵嫦.职高学生语文能力构成研究[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昆明:西南师范大学,2001.
[35] 吴晓靖.“以人为本”,走出职高语文教学困境[D]:[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36] 黄平川.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昆明:西南师范大学,2004.
[37] 杨丽丹.职教语文教学现状及激活策略[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04.
[38] 杨春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昆明:西南师范大学,2005.
[39] 李志宇.大语文教学新探[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1.
[40] 奚丽红.中学语文开放式教学实践与探索[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拙文完稿之际,我心存无数的感谢。
感谢我的导师
感谢在师大学习期间,各位老师对我的教育和指点,虽然不是所有老师都直接为我的论文进行指点,但他们的精心授课,无不影响着今天我的论文创作。在此,向辛勤培养我们的浙
感谢我的同事和家人,在三年的学习和论文的完成过程中,一直得到我所在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以及我的家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以更加丰厚的成果来答谢曾经关心、帮助和支持过我的所有领导、老师、同事和家人。
王灵玉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