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关数雁门
在考察完代县古城遗存后,我们驱车北行20多公里,来到赫赫有名,令人魂牵梦萦的古雁门关。发现能看到的只有唐代的关址和明代的关城。刚刚承揽了雁门关旅游管理的是位年轻人,叫杨晓龙,登楼揽胜,凭吊千古雄关。走到小北门下,只见门首“雁门关”三个大字尚存,让人禁不住心生感动。从小北门拾级而上,见东门石刻匾额书有“天险”二字,门上建雁楼,巍然高耸,雄伟壮观。关外坡陡道弯,左右边墙雉碟,烽墩壕堑,屹然耸峙于危峦绝之巅。关门外有石砌兵营房一排,石制旗杆一副,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郁郁古青松数株。
走下山去,踏踏难以站稳脚跟的古隘道,才知此关之陡峭险峻;迈进关门洞,摸摸青石条上的深深辙印,更觉昔日车辚辚、马萧萧的铁关雄风;来到石砌营房,看看残存的喂马槽、拴马桩,似乎还能闻到当年的马粪味,听到战马阵阵嘶鸣声,感觉到人畜相杂的热腾腾的气息。好像这一切都发生在昨夜里,今天醒来当还在沉梦中,今兮古兮,一时倒也难辨清晰。
雁门关古名北陵、西陉关,春秋战国称勾注塞,南北朝设东、西陉,唐宋以降,则沿用雁门关至今。雁门关的沧桑则尽显于现在的古关门、关道、长城、要塞。雁门关的军事防御体系大致成型于战国秦汉,发展于魏晋隋唐,完备于宋元明清,计有“两关四口三城六寨十八险隘十二联城三十九堡”。两关指东陉关、西陉关,四口为南口、广武隘口、太和岭口和白草口,三城是北新旧广武城和南代州城,六寨包括雁门寨、西陉寨、胡峪寨、阳武寨、崞阳寨、茹越寨,十八隘指东起平型关、西到宁武关的长城沿线十八处隘口,十二联城和三十九堡则为依托代州城,在其周围构筑的庞大纵深防御体系。由此以来,雁门关地跨三州十八县,纵横方圆数百里,其规模气势在全国当首屈一指。古人有联赞誉雁门关:“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确是恰如其分。
其实,天下九塞大都灰飞烟灭,唯雁门关雄姿依旧。战国时期,赵襄子设宴杀代王取其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败林胡、楼烦和东胡,秦代扶苏和大将军蒙恬镇守雁门关,汉刘邦出雁门北上白登山追击匈奴、鲜卑,隋唐抗击突厥,宋将守边关,明朝阻瓦剌,直至近现代的火烧阳明堡飞机场和雁门关伏击战等,先后发生过战争200多次,造就了李牧、李广、薛仁贵、郭子仪、李克用、杨业等名将无数。此外,雁门关还演义了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木兰从军、胡汉通商,加上历代文人墨客登临吟咏,名诗佳作留下无数,雁门关遂成为国力盛衰的晴雨表,雁门文化也因之而蔚为大观。
走下雁门关,我们又来到广武城,古时此处与雁门关遥相呼应,互为依托,共同防御来犯之敌。广武城保存完整,敦厚朴实,四门洞开,村民安住城里,生儿育女,耕田锄禾,一派祥瑞。我们徜徉街坊,看赶马车的老汉甩鞭吆喝,听小巷深处的金莲老太呼儿唤孙,瞧土墙土门土顶的土房,观古城墙上硕大无朋的歪脖古树,怎么也想不到这里曾是腥风血雨的古战场。在这样的古关城堡里走上一遭,那比游北京故宫还别有风味。
据了解,像广武城这样的边城古堡,在雁门关周围还有多处,与以古军事文化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代县互为依托,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军事防御体系,为当今旅游产业的蔚为大观。遗憾的是,一些古堡旧城在行政规划上归属了相临之县,给古军事旅游圈的形成带来诸多不便。这也许是古城代县的一厢情愿,不过古代军事要塞的地域理念,是应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业的重要依据。
(摘自《雁门关》2007年第二期《代县怀古》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