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考古老是和古旧的东西打交道,是个很没意思的活。殊不知,考古也是可以很有趣的。比如,名片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头悬梁,锥刺股”的锥是什么?这些问题,考古学都可以解答。
古代的木片
秦末就有名片了
现今在社交生活中,名片已成为不可缺少之物了。可是你知道,名片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它又是怎样演变的吗?
名片至少在秦末汉初就出现了。《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当亭长时,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吕公家去贺喜,因为没有带钱而不得上堂入座,便假装“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这“谒”就是汉代的名片。
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现的东吴将军朱然墓中,出土了3枚谒。这3枚谒是用木片做成的,长24.8厘米,宽9.5厘米,厚3.4厘米,谒面顶部中央写一个“谒”字,右边直行墨书:“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扬朱然再拜”,谒面有一大片空白,这就是书写贺礼钱数的地方。
谒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尊长通名时用的名片,通常用于比较庄重、正式的场合,平时在亲朋同僚之间使用的是一种比较简易的名片,叫做“刺”(札)。刺的出现比谒略晚,但至少到东汉时也已十分流行了。
有意思的是,刺传到日本后,也被日本人所接受,他们至今仍把名片叫做“刺”。
古代的锥
“锥”是钻孔的文具
战国时期,人们主要还是用竹简木牍来写书写信,所以那时文具盒里所放的文具和现在是大不一样的。
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中,出土了一只放文具的小木箱,大小和现在的鞋盒差不多,里边放着12件文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加工制作竹简的工具,如截断竹筒用的铜锯,劈开竹筒、刨平竹片用的铜锛,刮除茸毛、修整竹简用的铜刻刀和铜夹刻刀,钻孔编册用的铜锥等;另一类是书写文字用的笔,装笔的笔套,还有砍削竹简、改正笔误用的铜削刀。除了毛笔以外,这些文具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工匠用的工具。
战国时,洛阳人苏秦求官不成,回家受到家人的奚落,于是便夜以继日、发愤学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这锥子,原来就是放在案头文具盒里用来编竹简的文具,并不是特意找来刺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