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生命》创作启示录 | |||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作者】: arkjgp - arkjgp 【发表日期】: 2001-03-04 18:15 灌注生命意识,实施生命教育 ——《重塑生命》创作启示录 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 姜广平 北京出版社新书《重塑生命》最近在京城掀起一股热潮。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对它进行了关注。作品全面、生动而细致地展示了一个初中毕业生的父亲教育双耳失聪的女儿走向成功的经历。 在创作《重塑生命》的过程中,在创作结束后的这么长日子里,我总觉得这部书的创作对我这个作者而言有着太多的启发。我是一个中学教师,在基础教育领域里,我有着很丰富也很深刻的感悟。现在,书出版了,我回过头来仔细阅读,仍然觉得这里有着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东西,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这是我写作这篇启示录的直接原因。 还需加以说明的是,正是这本书使我确立了今后的教育研究课题——生命教育,也即是如何将生命意识与生命激情灌注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并使我们的教育更完美更艺术地与生命的内容相连,摒除过去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那种纯操作性与纯技术性的错误。我现在正着手筹备生命教育研究所。欢迎有志于此的专家学者与广大教师加盟并给予支持。 一 我们注意到,主人公在与厄运拼搏的过程中,固然父爱是其驱动力,然而,更应该让我们引起注意的是,主人公由一个工厂的技术员而成长为一个教育上成功的实践者。关于周弘作为一个教育实践家的定位,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生于二00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北京西城区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周弘赏识教育报告会》上作出的断语。这充分说明,教育本身实际上是更倾向于操作性与实践性的。 二 教育强调实践性与操作性,教育也不应该排除技术性。但是如果将教育停留在技术性层面上,那么教育便是一种伪科学。教育应该灌注进生命意识。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生命的载体。而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教育便缺乏生命的激情,因此也便不能唤起被教育者的生命意识。很难想象,没有灌注进生命意总值的教育,如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世界的未来,现代化的实现,都是靠人来达成的,既然如此,教育的目中无人目中无生命那便是大错特错的。 三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育的目标预期一般人看来是成功。可对成功的理解有很多层面也有很多角度。因此,我们认为,教育应当设立一种终极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帮助教育对象塑造健全的人格与完美的生命。心理学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成为好孩子的欲望,教育就应该让教育对象找到“我是好孩子”或“我是一个好人”的感觉。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便也是一种成功。 四 周弘教育女儿成功的例子还说明了另一点,教育其实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体现在被教育者被教育者在不断上升的时候,教育者本身也必须提高。而如果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提高,那么这种教育便不是完美的教育,甚至与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五 教育的方法是很简单的,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在教育方法上井行寻找,但没有想到教育的方法与指导思想其实是简单的。所谓大道无言,所谓越是真理越简洁,就是在说这个问题。但我们又深知,不经过寻找,显然这种简单就不会被发现,还有,这种简单是一种经过复杂过后的简单,而不是原先起点上的那种简单。这里面有着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我们在认识很多所谓简单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认识到这是一种经过了艰难寻找以后的简单。否则,简单地理解了教育的过程与方法,则将是一种对教育的误解。 六 教育必须允许失败,教育也必须承认差异。允许失败,那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承认差异,也才决定了教育的个性。否则,教育的状况与局面将是不能让人接受的。教育的终结结果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能让教育的终结果有成千上万个相同的复制品。那不是教育的成功,那是教育的最可怕的失败。 七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清醒地知道我在写着一部什么样的书。周弘的成功给我们的启迪是,无论他是一个怎样的教育者,也无论他创立的赏识教育是不是能在很大程度上让教育者和家长有什么启发,我总觉得,从写作者的角度出发,这部书有其独立性,而它的独立性在于它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譬如,在教育的过程中,道德、人格的培养问题是每一个教育者都不能忽视的,否则我们的教育最终将是失败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教育对象,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期求。我们固然不希望所有的教育对象都以同一的模式出现在社会上,但一些最基本的道德水准应该是共同的。因此,在这部书里,我将主人公这方面的行为进一步强化了。尽管现实生活中主人公在这方面的关注是比较少的。但我从一个写作者的敏锐的感觉出发,觉得主人公在这方面有着关于道德建立的朦胧意识。于是,我安排了周婷婷那一段心理阴暗期。我清醒地知道,想要在教育上寻找到一种万全的方法,既可竟教化之功,又可奏智力培养之效,是不可能的。如果想要寻找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只注重于学生或受教者的智力的发展而不注重人格力量的培养,那么这种教育就将是失败的。 八 中国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教育小说,叶圣陶的《倪焕之》只是写出了一个教育救国梦的破灭。我认为,这只写出了教育的一个角度,甚至是一个极小的角度。到了现代,我们才可以自由地书写教育诗了,但文革前的动乱,显然无法写;文革之后的改革开放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时代了,可是应试教育的阴影抹煞了教育的诗意,技术操作掩没了生命的激情。新的世纪应该到了书写教育的最好的时代了,从这个角度上讲,我的《重塑生命》,从书名到内容教育应该是新世纪献给教育的最好的礼物。而另一方面,我既然已经开始了,我将一直走下去,将我的文学创作和教育结合走来。过去我的创作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甚至带上了个人写作私人话语的味道。譬如,我很喜欢米兰·昆德拉和亨利·米勒。现在,我想,大师我仍然还是喜欢的,但文学的教化之功,却不能因为一两个伪大师的出现而排除掉,用他们常用的话语来说,他们才算什么。新世纪,教育与文学必定大行其道。 九 当然,我清醒地知道,这本书的主人公的教育并不能代表主流倾向,因为他的实践毕竟是以家庭教育为主的,而且,作为一个写作者,作为一个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的教师,我非常明白,主人公的理论体系并不很完整,他对教育的认识与把握也不是太到位的。我在作品中的挖掘与补充,仅仅是为了作品的完整性。然而,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觉得我所提炼与挖掘的东西很有价值,因而我也正是从这里开始,准备我的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起点便是这本《重塑生命》。我想要告诉人们的是,家庭教育在新的世纪是极有价值的一种教育,但它同时也不是一种完美的教育,它需要其他种类的教育的补充,而从理论的高度上讲,它还需要一种极富价值的教育理论的指导。我想这应该都是生命教育所承担起来的东西。 十 我决心要做的是使我的这一研究过程充满文学色彩,既然我对文学投入了那么多,既然《重塑生命》说到底还是一部文学作品。我的目的,就是要让我的研究和大众接轨。接轨的中介就是文学。我相信,新的世纪,文学会超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反响。而如果我们的教育介入文学,我们的教育也就会得到更多的人的理解。在这方面,在这之前,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做得更好,以致一些自由教育家们已经很有社会反响了,而我们教育圈子里的人却不想接纳。非但如此,对这些人,我们还多少有些排斥,例如对孙云晓、王东华(《发现母亲》的作者)以及我这本书的主人公周弘…… 如果要说《重塑生命》这一本书的意义,我想意义也就在此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