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智的命运是在地震中改变的。她曾是绵竹市汉旺镇一名舞蹈老师,汶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女儿和双腿,也几乎失去了一切希望。对舞蹈的热爱唤起了她重生的渴望。灾后她组建了残疾人舞蹈团,戴着假肢站立在舞台上。
时隔5年,雅安发生地震。廖智在灾难当天加入重庆鑫源摩托越野救护队,奔赴灾区一线救援。她在偏远灾区发放救援物资、帮助灾民搭建临时帐篷,劳动强度之大几乎让人忘记她的“弱者”身份。有人拍摄下廖智在救灾间隙休息的美丽身影,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她被称为“雅安最美志愿者”。廖智在博客上写道:“很多人用‘坚强’来形容我这个人。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只是在无法动弹的困境中,盯着自己还拥有的——不只是机会,还有梦想和爱。”
九旬医生让穷人看得起病
97岁的胡佩兰是中国最年长的出诊医生。她原来是郑州铁路中心医院最出名的妇产科专家,行医50年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她也是一个优秀的母亲,养育了包括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在内的4个儿子。70岁时,她在辛苦了大半辈子后退休了,而她依旧希望自己的每一分钟都活得有价值,希望自己能继续在工作岗位上为病人服务。于是,从1993年到现在,她一直在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一坚持就是20年。
“便宜药治大病”是胡佩兰的口头禅。行医70年,她从未收过一个红包,开药很少超过百元。她希望每一个穷人都能看得起病,不让病人花一分冤枉钱。
陌路人18年赡养情谊
李昌女与谢阿婆本是不相干的陌路人。18年前,李昌女给一个上门乞讨的流浪老人递了碗饭,那个老人就是命运多舛的谢阿婆。谢阿婆遭遇了种种生活变故,家徒四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在75岁时绝望地离家流浪。绝处逢生,她在流浪路上遇到了李昌女,李昌女收留了她。18年中,谢阿婆两次病危,走到生命的边缘,李昌女总是不离不弃,把谢阿婆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一时的缘分铸成了永恒的情谊。
李昌女是一个家境并不宽裕的普通农妇,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并不轻松。18年中,她为了凑钱给谢阿婆看病,甚至只能克扣自家孩子的肉钱。如今,李昌女每天悉心照顾谢阿婆,她的最大心愿是能把谢阿婆的腿治好,可是10万元的治疗费对李昌女来说是个天文数字,让她整天发愁。
全国老龄办201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在大都市,有些人回家看望、照顾父母已是奢侈行为,像李昌女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更显得弥足珍贵。
局长为农民工去卧底
陈家顺是云南省沾益县的官员,他在离云南2000多公里的重商之城义乌成为一个传奇。这个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为保障本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5年时间在义乌5次刻意隐瞒公务员身份,卧底做一名打工仔。他当过操作员、仓库保管员,养过猪,干过装卸工和民办学校教师,每次卧底他都和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体会过站12个小时后走不动路的劳累,领教过在弥漫着汗臭和呼噜声的集体寝室里彻夜难眠的滋味,经历过为了领取工资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的屈辱。
“农民工”这个群体在陈家顺眼中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张张对生活充满热切希望的鲜活面孔。在深切了解“农民工”的每一点疾苦和需求后,面对带着不同诉求的乡亲,陈家顺“引导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位置”,他提出的择岗建议句句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在义乌,他帮助农民工得到了离开家乡后的第一份尊重。
最美教学楼与最破乡政府
辽宁省锦州凌海市板石沟乡是一个贫困乡,全乡最严重的危房是乡政府办公室:一排有35年历史的红砖平房,外墙上到处是磨损的痕迹,屋内因为设备老化,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在这里,厕所都是露天的旱厕。与“破屋”相距仅500米的建筑是全乡最豪华的高楼——乡办学校。这座花费380万元、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各式设备齐全,就连微机室和实验室都堪与大城市的学校比美,是全乡人的骄傲。
以前,学校和乡政府办公楼一样,也是危房。2007年,乡政府决定为孩子们建一座漂亮的大楼。在这个几乎没有任何企业、没有税收来源的地方,要自筹资金建教学楼,无比困难,但是他们做到了,一点一滴筹了100多万元。最终,由省教育厅立项,又争取到200万元专款,终于让学校如期建成。而乡政府的房子却一直没钱维修。
板石沟乡的地势地貌决定了乡政府的破房子以后注定会被水淹没;而这排会被淹没的旧房子,却是当地百姓心中永恒的美好记忆。
水灾小城善意多
10月,台风“菲特”重创浙江,连日的强降雨让浙江余姚在水灾中沦陷,一座鱼米之乡的安逸小城一夜之间到处被淹,到处有饥寒交迫的人群。俞熠华是余姚一家小饭店的老板,他的饭店幸运地在水灾中未受任何影响。为把不幸中自己的这点小幸运与街坊分享,连续数日,他陆续从异地采购了6000斤蔬菜、2000斤大米和十几头猪,安排四五十名员工,每天从早上7点忙碌到晚上7点,为附近的街坊免费提供热饭热菜上万份。当俞熠华和他的员工发现附近小区的水位数日后依然高得令人咋舌时,还涉水把盒饭送到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手中。有些独居老人在家里水深没过床、叫天天不应的情况下,接过素不相识的小老板送来的热饭热菜当即落泪。
小城善意多。水灾数日,余姚街头不乏有人自备“装置”来救群众、送物资,据说还有几位余姚汉子受国外、省外同学所托,划着皮艇去那些同学家帮忙探望老人……温馨的故事不胜枚举。在水灾中,余姚变成了一座温情之城。
全国多人公开向“文革”受害者道歉
2013年4月,61岁的山东老人刘伯勤,在网上询问一家杂志是否做“道歉”性质的广告业务。他的网名是“心病”——向“文革”中被自己批斗过、抄过家的校长、老师、同学和邻居公开道歉是老刘这四五年的心愿。最终,老刘在媒体刊登了道歉广告并引起舆论热议。评论家朱大可说:“在一个没有忏悔传统的国度,这可视为人性觉醒的稀有证据。”
一周后,河北的宋继超、湖南的温庆福、山东的卢嘉善、福建的雷英郎等分别在报纸上向“文革”中被他们伤害过的人道歉。这些互不相识的老人,都曾在“文革”中有过非理性的选择,经历漫长的岁月之后,现在他们又做出了同样的选择——道歉。正如宋继超在公开的道歉信中所说——“伤害过人的朋友,让我们道歉、忏悔吧,不只是为了自己心安,还为了能直面子孙、直面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