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前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冬奥会冠军杨扬等多名代表都提出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有关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工作仍需大力推进的提案。 事实上,近3年来,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诸如“学生冬季长跑”、“每天锻炼一小时”、“中考体育考试加分”等多项旨在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举措,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并没有明显好转,距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5年内实现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的目标更有明显差距。 扭转青少年体质下滑的工作如今仍未见到明显效果,但青少年的成长并不能等待相关工作的成熟、完善,正如人大代表杨桦所疾呼的,如果眼下中国的这一代青少年再不加强锻炼,他们将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夫”。 手无缚鸡之力的城市新生代 晚上8点,17岁的高二学生小夏正趴在书桌上做作业,小夏的母亲秦女士悄悄地把书房门关上。在客厅里,她与记者聊起了发生在1个多月前的一段令她吃惊的回忆。 是今年春节前的一个下午,秦女士从超市买回米、面、油、水果和饮料等年货,由于丈夫不在家,秦女士打电话让儿子到楼下帮着拿东西。“其实没什么重活,就是让他把东西从车上一件件拿到电梯口,50斤的大米,我都能搬得了,这孩子竟然说搬不动。”秦女士压低了声音说,“我开始以为是他怕累,偷懒,后来才觉得,他可能真是没那么大劲儿,他搬了其他东西,来回几趟后就吃力的不行。我当时真是又惊又气。养了这么大一儿子,人长得像模像样,怎么会这样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 与秦女士有相同感受的当代中国父母应该不在少数,据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对全国8万余所大中小学学生的体质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相比2007年有所好转,这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持续下滑的趋势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整体水平依然令人担忧,尤其是在肺活量、肥胖率、近视率、速度、耐力、血压调节机能等人体基本素质上,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整体水平仍处在危险边缘。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新近研究的国家社科课题——《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从青少年行为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初步调查显示,因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因家庭教养方式过于溺爱和娇惯,我国74%的家长从来不带孩子一起运动,近7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不允许出去运动;在升学和考试压力下,我国近70%的毕业班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课外辅导,平均每人要参加3个辅导班,最多的要参加6个;将近70%的学生在上课日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当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减压方式是上网、听音乐、看电视、和同学聊天,选择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的只有约32%。 输不起的家长把运动让位于学习 长期以来存在于秦女士意识中的一个想法,在过去的1个多月里开始被秦女士重新审视,那就是该不该让孩子把本应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我们家就这么一个孩子,所有的希望都在他身上,他是全家的骄傲,我不能想象,如果他以后考不上好的大学,不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不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我该如何面对。在他身上,我真是输不起啊。”秦女士有些伤感,“所以,我可以满足他的任何需要,唯独不能在学业上让他有任何懈怠。我也知道,他需要出去玩,他应该踢踢球或有一个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但我想,等到他考上大学,他有的是时间去玩、去运动,现在,这些都应该让位于学习。” 这种望子成龙,视读书、应试、升学为唯一出路的观念在中国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不过,孩子的体质却并不像秦女士想象的那样:今天缺少的运动,日后还可以补回来。 |